廣西北流市六麻鎮南山小學長田分校教師李丕昆,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無悔于自己的選擇,用自己的愛心和行動詮釋了特崗教師的內涵,燃燒自己,傳薪授業,照亮了山里娃的人生之路。曾被北流市教育局評為優秀任課教師。
在廣西玉林北流市距離市區60多公里的大山深處,坐落著一所山村小學——北流市六麻鎮南山小學長田分校(以下簡稱長田分校),這所學校里有一位80后特崗教師李丕昆。李丕昆主動請纓來到這個偏遠的教學點任教,這里沒有網絡,80后的他基本不用QQ、不上微信。他的生活看似簡單,然而他卻過得快樂而充實;他決心扎根在這里,“一直干到老”。
主動請纓,分校任教
被群山環繞的長田分校,是一所十分偏遠的“袖珍”小學,與陸川縣僅一山之隔,生源覆蓋南清、上長田、下長田3個自然村,設有一、二年級和學前班,學生總數不足90人,而且大部分是留守兒童。
過去,因為校舍差、學生少,這個教學點曾一度荒廢。2011年,在上級的支持下,這里建起了新校舍,有了一幢兩層教學樓和一個小操場,還建起了圍墻。新學校建起來了,可是原來在這里任教的兩位代課教師卻通過參加公招考試“轉正”,選崗分到其他學校去了。于是這里便沒了教師,必須從南山小學本部調配老師來。
長田分校離南山小學本部有兩三公里多的路,而且這里只有學前班和低年級學生,教的都是“鼻涕蟲”,大多數老師對此都“敬而遠之”。當南山小學的校長林飛正為此事發愁的時候,年輕的教師李丕昆找到他,主動要求到條件艱苦的長田分校去任教。
李丕昆的老家在南寧市賓陽縣,2008年9月來到北流市六麻鎮南山小學任教,是一名“80”后特崗教師。應聘到北流市當特崗教師之前,他已在貴港市育才中學當了四年的高中教師。從市區學校到農村學校,他沒有感到有什么不適應,工作一直都踏實、肯干。李丕昆說:“我想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教書育人!”這句話讓南山小學校長林飛十分感動。
就這樣,李丕昆和一位年近退休,家住長田分校附近的老教師俞湖連一同調到了長田分校。一年后,李丕昆又動員同為特崗教師的妻子——原在石窩鎮坡頭小學任教的宋英蘭,也調來長田分校,一起扎根大山深處啟蒙留守兒童。就這樣,這個山村教學點,終于配齊了3名教師。
以校為家,以愛為鄰
到長田分校任教的李丕昆夫婦,帶著4歲的女兒,一家三口吃住都在學校,開始了“以校為家”的教學生涯。
除了4間教室,學校里還有兩間十多平方米的小房,一間作辦公室,另一間則作為他們生活起居的臥室。這里地處深山,離集鎮還有十幾公里的山路,交通十分不便。夫妻倆把學校旁邊的一塊小荒地開辟出來,自己動手種起了蔬菜,而生活的日常用品,他們就利用周末到鎮上買回。
在教學上,他們一個教算數,一個教寫字。課余時間,他們經常在菜園里勞作,一個挑水澆菜,一個拔草除蟲。這樣安靜恬然的農村生活,讓他們感到安樂與滿足。
“村民們都很關照我們,常常有村民給我們送來吃的、用的,推辭了他們還會生氣!”李丕昆笑著說。2014年12月22日是冬至,村里有殺雞敬神和包粽子的習俗,李丕昆班上的學生林詩茵的媽媽把敬神的一只土雞、一掛豬肉平均分成兩份,把其中的一份和幾條粽子送到了學校,硬是要李丕昆夫婦收下。還有學生林殷娣的奶奶,多次送土雞蛋到學校給他們夫妻倆,“林奶奶說土雞蛋特別有營養,叮囑我們煮給女兒吃。”李丕昆感動地說。此外還有番薯、芋頭、豆子、青菜等,都會時不時有村民送來。
“寒暑假和稍長的節假日,如果我們不在學校,總會有好心的村民給我們的菜地澆水,無論離開多久,回來一看,那小菜園還是一片青綠!”說到村民對他們的好,李丕昆十分感動。
真情關愛,無悔付出
長田分校附近的南清、上長田、下長田3個自然村共有約兩千多人口,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村子里常住的都是老人和留守兒童。
這里的孩子,讀到三年級就會轉到南山小學本部就讀。盡管如此,這里依舊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學校除了教語文和算術,李丕昆夫婦還教體育、音樂、美術,甚至還教幼兒國學,課程科目開設得齊全且有特色。
學前幼童和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可塑性強、好奇心強,但注意力較差,自律性、自覺性很弱。要教好這些孩子,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南山村偏僻閉塞,缺乏現代化多媒體設施,為了教好這些孩子,李丕昆夫婦用兒歌和簡筆畫輔助教學,讓孩子們能更快更好更輕松地學習。此外,他們還通過誦讀《弟子規》、《三字經》等,擴大孩子們的識字量,感受語言文字的音韻之美。“我們是這些留守孩子的啟蒙之師和臨時家長,山村的孩子從小也應該接受豐富的教育,打好人生底色!”李丕昆老師這樣說。
當別人問起李丕昆“真的一輩子都打算在這里教書嗎?”時,他十分淡定地回答:“教好孩子是做教師的本分。山村的教學工作看似是簡單枯燥的,但對我來說卻是充實快樂的。年輕人吃點苦沒什么。在哪里工作生活都一樣,我愿意在這里工作一輩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