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有著3年競賽經驗的大學生致信某媒體,用親身經歷講述了對“競賽黨”的看法。針對競賽是陷孩子于“水火之中”的言論,這名同學認為,競賽過程的枯燥與艱辛,只有真正有天分且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才能堅持下來。競賽是一種“中國式的精英教育”,更是一種人生洗禮。 前幾年非常態的“全民奧數”,引發了一些人對奧賽的一片討伐聲。這種聲音缺少的依然是理性,只有回歸理性,讓競賽回歸常態而非變態,才能真正發揮競賽對人的成長的評價和激勵作用。 將競賽推向變態的不是競賽本身,而是外部所能許可或認可的競賽過于單一,對競賽結果又賦值過高,如早年與“振興中華”“民族榮譽”捆綁在一起,后來又與能否上頂尖大學相聯系。在校際差距大的情況下,競賽成為度量學生的一把尺子,承受了它不應也不能承擔的功能。 同樣,將競賽全盤否定的看法確實在一些人中存在,奧賽無用論或認為競賽陷孩子于“水火之中”的看法都過于片面。客觀、公平的競賽的價值是不能被抹殺的。事實上,保留競賽的多樣性,依據競賽的本能為其賦值,常態的競賽完全可以作為青少年成長發展的路標和激勵。 從某種程度上說,競賽過程是不斷成長和探索自我的過程。人們可以在競賽中了解自己的“長短”,找到真實的自己,確定自己的發展定位和方向;用競賽激發自己的內在潛能和興趣,在競賽中學習他人的成長發展訣竅;通過競賽豐富自己的知識、體驗,在競賽中培養嚴謹、拼搏、抗挫的品質;在競賽中還可結交有共同興趣的朋友,相互幫助、鼓勵。 但是,任何競賽都不是萬能的,也不是普適的,每一種競賽都有它適用的人群,僅適用于在該競賽內容方面有興趣、有潛能的人,若演變成為了得其利,人人都想參加的活動,必然變質。競賽只能以人的興趣為基礎,自愿參與;不能左右或壓制人的興趣,更不能無所不用其極地扼殺真正有興趣、有天賦的人。 任何競賽都有適用的環境和條件,超越適用環境和條件的結果是扭曲和失真。常態的社會中需要有依據人的多樣性才能建立起來的多樣性競賽,而不能只有或只使用單一競賽。多樣性的競賽為具有不同才能的學生提供展示其潛能的機會,整體形成各種學生都有參與機會的良性生態。因此各種競賽都需要充分體現參賽者的自主選擇意愿,盡可能減少被動參賽者。同時要減少培訓因素對競賽的影響,這樣才能使競賽更加真實,參賽者具有相近的培訓度是保持良性競賽的前提。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競賽只是對競賽參與者某一方面潛能狀況的測試和比較,是對人進行多元自主測評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方式。某一次競賽僅能獲得個體特定時段內的狀態,不能依據一次競賽的結果對參賽者下全面的判斷。競賽結果可以作為學生成長發展的可靠依據,但不宜作為唯一依據,不能依據一次的結果就對學生的未來作判斷。競賽結果的解釋與競賽獲得名次不能簡單等同。增強結果解釋的專業性才能有效地利用競賽。 讓競賽走出極端,回歸常態,既不能因為對升學有益就盲目參加競賽,也不能將競賽變味的板子打在競賽身上,一刀切地取消各類競賽,禁止競賽成績的使用。而是要建立多樣化、常態化的競賽機制,以服務人的成長為出發點,設計、規劃好競賽的每個細節,消除競賽中把參賽者當作工具的意識、行為和環節,充分利用競賽為人的成長發展服務。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