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該校長的言論,有人質(zhì)疑:什么苦是孩子該吃的?什么福是孩子不該享的?這是不是成人在替孩子做價值判斷?
俗話講“不吃苦,難成人”。然而,隨著物質(zhì)生活的豐富,不要說城市孩子,就連我們一貫認為“貧窮落后”的農(nóng)村都面臨著無苦可吃的“尷尬”。難怪演員姜文為了孩子能吃上苦而“移居”新疆一年,住當?shù)刈詈喡拿穹浚匝蛉狻⒛遥妊蚰蹋跁円箿夭顦O的大沙漠里鍛煉……最終讓孩子從“豆芽菜”變成了“紅豆杉”。
然而,姜文先生的吃苦教育雖好,卻不具備推廣價值。因為,對于普通民眾來講,不是人人都能像“財大氣粗”的姜演員那樣不工作而跑到“老少邊窮”地區(qū)教育孩子。
在我看來,一味地給孩子提供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固然不對,但刻意給孩子營造極端“清苦”的環(huán)境也不可取。吃苦也好,享福也罷,都是一種教育手段,而非教育目的,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擁有健康體魄、健全心智和完整情感的人。
有鑒于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什么苦是孩子該吃的?什么福是孩子不該享的?應該圍繞教育目的來講。教育方向正確,才可能讓孩子吃該吃的苦,享該享的福;教育方向出現(xiàn)偏差,也可能讓孩子吃了不該吃的苦,享了不該享的福。
每一代孩子都生活在獨特的社會環(huán)境中,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庭背景、性格脾性和成長生態(tài)。作為家長和老師,最重要的是在秉持正確的育人理念的前提下,因勢利導地激發(fā)孩子內(nèi)心深處的真、善、美。唯有這樣,培養(yǎng)出的孩子即便身處逆境,也會樂觀堅強、昂揚向上;即便生活變得安逸,也不會貪圖享受、迷失方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