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孩子之所以涌進城鎮學校讀書,與地方政府的教育導向和鄉村家庭的選擇有關。此前,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撤點并校,把鄉村孩子集中到城鎮求學,把本來不想離開家鄉的孩子“逼”到城鎮求學。那個時候,只有少數家庭條件不錯的農村家庭會主動把孩子送到城鎮讀書,后來,隨著鄉村學校越來越衰敗,很多農村家庭都覺得在鄉村學校讀書看不到希望與前途,于是“主動”選擇把孩子送到城鎮讀書。這就加劇了農村義務教育城鎮化,致使農村孩子加快逃離農村。
近年來,鄉村教育的“空心化”和城鎮教育的“大班化”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國家發文要求農村地區停止盲目撤點并校,消除城鎮學校“大班化”現象。但是在鄉村地區,兩個基本問題沒有改觀:一是地方政府發展教育的導向沒有變,雖然國家要求地方重視鄉村教育,可是,相當數量的地方教育官員認為城鎮化才是出路,于是以勉強、低水平維持的心態建設鄉村學校;二是當身邊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城鎮讀書,或者帶到大城市求學后,對教育還抱有希望的家長,絕大多數會選擇送孩子進城鎮更好的學校讀書。雖然鄉村學校就在家附近,但不死不活的辦學狀態,難以吸引當地老百姓的關注和重視。
必須意識到,經過多年撤點并校的折騰,鄉村學校的人氣已經消失殆盡,要重聚人氣,不是簡單地停止撤點并校就可實現,而必須花更大的精力,以更大的投入,建設好鄉村學校。首先,這需要地方政府徹底改變把城鎮化作為鄉村教育出路的思想,要認識到,建設好每一所鄉村學校,不僅是實現義務教育均衡、保障每個鄉村學生平等受教育權的要求,也是讓鄉村有生氣與活力的根本——沒有了瑯瑯書聲,鄉村的文化和精神也就黯然無光。其次,在建設鄉村學校時,各級政府應該抓住鄉村教育的關鍵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前不久,國家出臺了統一城鄉義務教育經費標準的新政,這對發展鄉村教育有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具體落實時,鄉村教育的經費可能會集中在鄉村中心校,而教學點則得不到應有的投入,這需要加強監督。目前,我國各地的鄉村學校校舍條件有很大改善,這很重要,但比這更重要的是,要有高水平高素質的師資。要想徹底扭轉鄉村教育局面,還是要大幅度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
解決這一問題,在筆者看來,不是經費問題,而是觀念問題,即是不是真正認識到辦好鄉村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下定決心要辦好每一所鄉村學校,完全可以調整現在的義務教育經費配置模式,像日本、美國等國家一樣,把教師納入國家教育公務員管理,保障鄉村教師的收入高于城鎮地區,并以此為基礎,建立教師輪換制,促進整體教育的協調、健康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