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逐漸失明的十年里,她用越來越微弱的視力閱讀了100多本中外名著和專業書籍。失明后,她用聽書軟件每年閱讀圖書20本以上。“書本里有小人物的吶喊與拼搏,我最喜歡《活著》里福貴這個人物,他的遭遇比失明還要凄慘,然而他還是拼命活下來了,支撐他的絕不僅僅是求生的本能,還有堅持、樂觀和希望。”
用堅持換來光明
在白云三中的校園里,只要劉芳出現,孩子們就爭著上去給她當“小拐棍”。其實,學校里幾乎每個角落她都可以獨自行走,下兩層樓,轉5個彎,輕松找到洗手間。在家,她掃地、洗衣服、倒開水、沖咖啡、炒菜、在跑步機上鍛煉。看似輕松的背后,劉芳不知經歷了多少次絆倒、磕傷、撞墻、燙傷,現在她的小腿上還是青一塊紫一塊的傷痕。絕望、沮喪、灰心,她想過放棄。但她又一次次對自己說:要在黑暗中活出光明,就必須堅持。
教務處的代水燕老師至今還記得劉芳當年學習計算機盲打時的情景。“每天中午,劉芳就會來到辦公室,利用別人休息的時間學習盲打,天天如此,風雨無阻。一開始是我教她,后來是她教我。”正是掌握了高超的盲打技術,她先后完成了兩部小說,一部17萬字,一部28萬字。
在她第一部小說出版拿到稿費的時候,劉芳資助了10名困難兒童繼續學業。小鐘是劉芳幫扶的一個殘疾學生,在讀初三時劉芳為他安裝了一個價值5萬元的假肢。“我力量有限,但是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樣堅持自己的夢想。”
用微笑驅散黑暗
劉芳常說:“辦法總比困難多。”這句看似并不新鮮的勵志話語從一位盲人口中說出,讓人感到格外厚重。劉芳的父親從外省參加“三線”建設來到貴州,父輩以苦為樂、艱苦奮斗的經歷為她樂觀豁達的性格打下了底色。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不如男?”說到興頭上,劉芳唱起了豫劇。她不僅喜歡唱歌、唱戲,還喜歡作詩、朗誦。學校的文藝演出,學生們的相聲、雙簧等節目都是劉芳自編自導。“她總有講不完的笑話,大家都喜歡跟她在一起。她最吸引人的品格就是樂觀,只要接近她好像就沒了煩惱。”劉芳的同事兼好友毛艷紅說。
“沒有人是完美的,要有勇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創造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劉芳這么激勵自己,也這樣教育學生。2013年,一個學生因為親眼看到車禍中母親失去了生命,一蹶不振,性格大變,成績也一落千丈。劉芳主動認這個男孩做干兒子,經常找他談心,給他買小禮物。她對他說:“你沒有了媽媽,我可以繼續愛你,做你學校里的媽媽!”孩子哭了,她也哭了。陽光般的母愛又喚回了孩子對生活的熱愛。
她把樂觀向上傳遞到指尖,經過無數次熟練的敲擊,2013年,中篇小說《石榴青青》出版了,一群個性鮮明、風趣幽默、熱愛生活的西部農村教師呼之欲出。他們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躍然紙上。評論家們驚嘆:作者對生活具有超凡的敏感!在小說的前言中,她寫下:“一條河,在地面奔騰時是一條河,在地下流淌時還是一條河,最后它們都奔向了大海,在那里它們的靈魂是平等的。”
用希望重見藍天
有人問劉芳,你最大的遺憾是什么?她說:“我不能看見我長大了的兒子。”在廈門上大學的兒子是劉芳最大的牽掛,也是她的希望。兒子幾乎每天都打電話激勵媽媽,而她也每天用鍵盤記下生活的點點滴滴給兒子看。
劉芳的希望當然不僅僅是兒子,她有愛她的丈夫,還有離不開她的學生和同事,更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劉芳愛寫詩,聲情并茂地朗誦讓每位聽眾動容。有一首詩題為《有人問我》,折射出她人生的感悟和堅毅的品格:
有人問我,你還記得那些山川湖泊的模樣嗎?/我說,記得/山都有著堅毅的下頜,水有著迷人的煙 波/彎彎曲曲是人生必經的路/高高低低是生命必備的坡/起起伏伏是那首唱也唱不完的老情歌。
有人問我,看不見了你會孤獨嗎?/我說,孤獨/孤獨是我成長必經的道旁樹/孤獨是你給我一個思念的空間/孤獨是你讓我想想曾經的云霞滿天。
別再問了,請別再問我了/殘缺,是我永遠的名 片/微笑卻是你鍍金的請柬/請給我一個飽含深情的擁抱吧,我就是你心里那片明媚的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