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鳳梅永遠記得那年臨近中考,父親病逝,母親改嫁,幼小的她茫然不知所措,萬念俱灰。劉芳在這個時候給予了她走下去的力量,照顧生活無微不至,精神上時時鼓勵,最后袁鳳梅順利考上高中,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并于2013年回到貴州,成為一所郊區學校的老師。在她心中,劉芳就是做老師的標準。
“是愛的力量讓我堅持到如今。用愛溫暖學生、回報社會。”這是劉芳的人生信條。在當班主任期間,劉芳帶的班級大多是學校的“問題班”,但她從來沒有放棄過對任何孩子的教育。“孩子只是遇到了成長的煩惱,需要給他們一種愛的疏導和力量,幫助他們平穩度過充滿困惑的青春期。”
從2008年起,學校交給失明的劉芳一份開創性工作——心理咨詢。
為做好這份工作,劉芳參加了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培訓,“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用愛傾聽。”相較于給學生講大道理,劉芳更愿意用耐心和愛心傾聽學生們的故事。在她為學生建立的“成長檔案袋”中,學生塞進了各種各樣的紙條,把不愿告訴別人的“秘密”向劉芳傾訴。
一次,劉芳收到一條短信,一位在校的高中女生,因為一段情感挫折要輕生。收到短信后,劉芳立即撥通了對方電話,耐心給她講述自己的遭遇、人生的價值和可能遇到的種種波折,經過多次的電話和短信溝通,女孩終于走出了陰霾,決定重新參加高考,勇敢面對人生。
在心理咨詢室里,劉芳接待了幾百個留守孩子、單親家庭的孩子和學困生,她以最大的包容心陪伴這些孩子一起健康成長。不僅如此,自從劉芳的電話被公示以后,找她解決問題的家長和校外人員也多了起來,她從來沒有拒絕,“這才是我的價值所在。”劉芳說。
在劉芳看來,一個老師不單是教書育人,還應該具有一種社會擔當。劉芳每個學期都要為困難家庭的學生募捐學費和衣物,鼓勵他們完成學業。2014年在她的新書簽售會上,她把第一筆收入5000元捐獻給了白云三中,幫扶那些貧困家庭的學生完成學業。幾年來,她被多次邀請到其他學校和單位作報告,以親身經歷和教師的社會責任心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2012年,劉芳創作了16萬字小說《石榴青青》,小說反映了農村學校的發展變化和一群年輕人的理想追求。劉芳說,她想通過這部小說讓更多的人關注農村教育,關注農村孩子,希望更多的師范生能到農村教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