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面上看,似乎老師的責任心很強,其實,并非如此。
國家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端正辦學思想,規范辦學行為,嚴格按照國家課程計劃開全課程、開足課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執行時往往走了樣。
學校確實按照文件的規定執行了,在課程表上每門課都落實到位了,有固定的課時數,有專門的任課老師。即使上面來督導檢查,也查不出個子丑寅卯來。雖然,有些課程從未認真上過,但因為記錄做得好,像模像樣,不僅有驚無險,反而有可能得到稱贊。
正因為這樣,學校對老師們怎樣上課、副科上不上幾乎從不過問。究其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因為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各級各類抽測中,評定學校的名次主要以語數外成績為主,其他科目很少考,即使考也只不過是一種點綴,因為在評比中不計入成績。哪怕是考零分也無所謂。因此,從事這些科目教學的老師,對主科老師的搶課現象也都給予大力的支持,他們也喜歡落得個清閑。
因此,在一些基層學校,特別是在比較偏遠的鄉村校,學生在校學習主要是學語數外,這幾乎是半公開的秘密。這種做法,無論是對學生還是老師,都不是什么好事。
主科老師并非從內心想爭課上,但唯恐自己落后,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們上完課程表上規定的內容,也想休息一下,要么備備課,提高一下課堂的教學水平;要么看看理論書籍,增強自己的學科素養;另外,還可以利用空閑時間鍛煉鍛煉身體,何樂而不為呢?但是看著人家都搶課上,自己哪里能坐得住呢?事實上,一味搶課上,老師們失去了研究打磨課程的時間,教學效率自然也不高,于是,只能利用課下的時間補,有的延長課堂的授課時間,有的采用布置大量練習題的做法,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增加了他們厭學的情緒。如此這般,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學生的學習成績越差,老師們越想提高成績,搶課上;越搶課,學生的學習成績越是難以提高。
之所以出現這種不良教育生態,一方面是因為教育的評價機制導致的。每年每個學期的學生素質抽測,明面上沒有公開給學校、老師排名次,但暗地里一次也沒有少過。每次考試完畢,都要開考試分析會,參加的都是校長。會上不僅排出學校的名次,而且,連班級及老師的名次都排得一清二楚。校長再傳達給老師,這和公開有什么兩樣?而且,這種方式客觀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學生考試的試卷直接帶走,不再返還給老師。試卷究竟改沒改、改得怎么樣,無從得知;學生考得好不好,只有校長開會得知,老師無權查看自己所帶科的成績。這里面存在著很大的操作空間??己玫?,校長公布得不一定就好,考差的未必就差,校長說你好你就好,說你差你就差,不服不行。評先樹優時,往往用考試成績說話。老師們就像棋盤上的棋子,被任意地擺布。在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下,科學治校、民主治校只不過是一句空話,老師們還苦苦為成績而搶課拼搏,想想都可笑。
另一方面是老師們的功利心過重,為了所謂的名次,為了職稱的晉升,把同事之情、師生之誼丟棄一旁,好多做法也違背了教師的職業道德。如,有的老師因為有事,請假回來后,想把拉下的課給學生補上,卻要不回來了。有時候真讓人哭笑不得,何必呢?同事之間的關系也搞得很緊張。
爭課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師生關系冷若冰霜,同事關系平淡如水,同時,也違背了教育教學的規律,有百害而無一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