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交流不是“蜻蜓點水”式的框架探討,而是實打實的“方案展示”,教研員們分享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改進策略,比如高中語文教研員何郁的“序列化、主題化、課時化”整體設計;小學語文教研員張瑾的“游戲化教學”教師培訓課程設計……在討論和交流中激發了教研員們對教研活動更深刻的思考和深層次的創新意識。
像這樣的研討活動,朝陽區教研中心會定期舉辦,鼓勵教研員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直面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教研指導策略,這正是朝陽區教研中心“教研員專業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內容。
“沒有超越教師質量的教育質量,教研員的指導能力和學術引領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教師的專業發展。作為一名教研員,只有對教研里的真問題進行聚焦,并能站在前沿進行系統思考,才能真正服務于教師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才能真正推動教研模式轉型,促進教育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區域教育質量。”朝陽區教研中心主任楊碧君如是說。
重學校課程建設 抓課程頂層設計
課程改革的推進是學校課程深入實施的過程,也是一所學校良性發展的主渠道。2012年,朝陽區教研中心成立了課程研究發展室(以下簡稱課程室),這是在北京市六大主城區中率先成立的課程室。課程室人員可謂“高配”,有多位特級教師、博士和研究生。這樣的部門設置,足以體現教研中心對區域課程建設的高度重視。
區域整體課程建設能力提升,鼓勵學校自主探索新型課程結構,強化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頂層設計,是課程室工作的主要內容。圍繞學校課程領導力提升,課程室推出了學校課程建設指導手冊,組織了全區中小學課程領導力提升系列培訓活動。3年的時間,密集的培訓活動卓有成效,用一位校長的話說,“以前不了解什么是校長課程領導力,什么是課程資源,現在真正對‘課程’兩個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地方課程開發和實施方面,朝陽區教研中心在北京市率先組織開發了“陽光足球”地方課程,編寫了《陽光足球》讀本,以豐富的示意圖、微視頻、足球操、足球游戲等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快樂地學習足球,一時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
除了足球課程,在傳統文化課程的開發方面,朝陽區教研中心也走在前列。今年,為進一步深化傳統文化教育,全區將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課程建設相統一,把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三級課程視域下的學校課程整體建設相結合,積極探索市、區、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課程建設相融合的途徑,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同時,在勁松四小舉辦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校課程建設”主題市級現場會,會上展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課程建設有效融合的經驗,特別是如何使用傳統文化資源開展10%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做法,得到了北京教科院領導的認可。
近一年來,課程室又把工作重心放在區域閱讀課程資源開發與課程化建設方面,圍繞學生閱讀量不足、閱讀在不同學科的整合探究不夠充分等問題,開始重點建構區域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閱讀課程結構,完善教材體系、探索教與學方式,關注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以及學科內、學科間的聯系與整合,培養學生終身發展的閱讀素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