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師生二孩”導致的師資不足,確實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首先,現在中小學女教師的比例很大,有些小學已經占到九成。隨著優生優育的觀念深入人心,從備孕、孕檢、生產到哺乳,女性在哺育后代上付出的心血遠超過上輩人。女教師生育后,還需要較長的調整期。其次,社會發展帶來“自我意識”的進一步覺醒。作為知識女性,女教師更希望將休假政策用足。另一方面,學生和家長捍衛受教育權的意識也更強,學校很難通過加大班額或用臨時代課等方式來變通。再次,隨著教育治理和學校管理的進一步規范,面對“女教師扎堆生二孩”,學校在人、財、物上的應對手段和回旋余地也有限。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教師隊伍因女教師生育而呈現階段性缺員的現象將長期存在,需要早做準備。筆者認為,在充分尊重女教師的生育權的前提下,只能通過創新用人機制,才能破解難題。其核心是,打破僵化定編的方式,實行符合教育特點的獨立的編制管理辦法,將用人權下放到學校,真正做到人權、事權統一。
教師編制問題是當前教育發展的瓶頸之一。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讀書問題,破解大班額問題,實施走班制等,都需要增加教師編制。國家花了很大氣力才逐漸消化了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民辦教師、代課教師包袱,但現在個別地方又開始聘用編外教師,稱之為“臨聘教師”“非編教師”等,形成了事實上的雙軌制。既要增加學位,又要規范辦學,還要裁減“臨聘教師”,加上女教師扎堆生育,學校自然困難重重。
筆者認為,“后4%時代”教師編制不應再成問題。在解決了基本教育需求后,一方面要研究更科學的經費保障機制;另一方面要將寶貴的教育經費更多地用于師資隊伍建設,要“目中有人”。在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實施機關事業單位社保制度后,編制管理不能再搞雙軌制,要以學生數或班級數滾動定編。落實課程計劃,提高編制使用效率。建立通過事權核定機制確保教育財政支出的制度設計,保障學校的經費使用權、教師待遇的分配權、生育保險收益的統籌使用權等。
“二孩”政策對學校的影響是全面的,只有在用人機制上破除清規戒律,充分調動學校的積極性,才能緩解女教師生二孩所導致的階段性缺員問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