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難當”是個偽命題。因為教師從來就沒有好當過,既要學為人師,又要“行為世范”,怎么可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之所以不少人再次發出“教師難當”的慨嘆,和“后喻時代”的到來不無關系。過去知識都掌握在教師手里,學生只能依賴教師的傳授,教好、教不好的問題還較為隱蔽。如今,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教師沒有學生知道得多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特別是在新知識、新技術、新媒體面前,教師的自信越來越少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大背景下,當好教師之難更加凸顯,有效解決“本領恐慌”迫在眉睫。只有做“四有”好教師的美好愿望是不夠的,還必須要多下功夫才行。不管年齡是幾零后,思想都要與時俱進,知識都要即時更新,都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還要了解學生、貼近學生,不斷分析學生的變化,科學把握學生的心理,不能僅憑過去的老經驗辦事。教育教學方法也要符合時代的特點、滿足今天學生的需求。還有一點特別需要強調,教育不是教訓,教育也是服務。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在提供必要的服務中實現教育目標才是最好的教育。
張小鋒(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師者,人之模范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兩句很經典的話,道出了教師職業的偉大之處,同時也賦予教師職業很高的標準。教師,其道德情操、學識視野、言行舉止均要超出其他職業人。只有如此,才能誨人不倦、垂范后昆。然而,達到上述標準,教師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始終扮演著圣人和超人的角色,不能有絲毫的怠惰和任性。教師不僅要知識淵博,更要品德高尚,處事公允,淡泊名利,不為物役,不為權傾。但是現實生活中,教師也是一個普通人,也需要面對諸如職稱晉升、住房改善、子女教育等現實問題和煩心事,也需要去打拼、去化解,甚至折節屈身,就食人間煙火。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是一個公眾(或社會)期望、要求度和社會給予的地位、待遇不對等的職業;如由非教師因素(來自社會、家庭等)而釀成的教育悲劇,卻要由教師本人來“買單”。同時,處于互聯網時代,良莠雜陳的信息滿天飛,知識的更新越來越快,學生的知識面越來越廣、面臨的誘惑也越來越多,教師必須要不斷地學習各種知識,增強各種本領,才能站穩講堂,榮膺“師者”角色。
周曄(北京郵電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網上這個題目吵得很熱,什么一瓢水、一缸水甚至一潭水的關系,什么互聯網時代知識爆炸與新生代特點的關系,以及什么慕課與教師崗何去何從的關系等。我不反對這些觀點,但也不完全贊同。從韓愈的 《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到如今飛速發展的時代,單就學歷職稱來講,目前中國2,553所大學啥都不差。“教師難當,職業背后的挑戰”,更多的是對教師學識魅力、人格魅力、兢兢業業,賦予學生智慧與人格的大愛無疆風范的挑戰!在這個紛繁復雜、林林總總、誘惑充裕的世界里,教師還能否淡定從容、甘為人梯,用燭光精神照亮學生的心靈,照亮民族振興的復興之路嗎?!所以,人民教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受到挑戰。因為它關系到“扎實學識”和創新能力能走多遠的大問題,它關系到“仁愛之心”能否讓所有學生都成長成才的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因此,它更關系到教師的勁頭與情懷能否撐得起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的大問題!
李愛民(中央財經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教師難當”所折射出來的深層次原因就是教師對其職業變化的不適應。在傳統媒介時代,教師相對于教育對象有許多職業上的優越感,無論在知識擁有的時間和數量上都占絕對優勢。教師在知識傳授方面的權威地位以及單向的信息、知識傳播渠道,也會給自身帶來一定的職業滿足感。但是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教師的傳統知識權威地位受到嚴重沖擊,學生成為網絡社會的“土著”,而大部分教師只是網絡“移民”,“我不教你就不會”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加上學生群體特點的變化,學校和家長對教師的期望值攀升等因素,教師傳統的地位和職業優越感遭到嚴重沖擊,如果不能及時作出調整應對,所感受到的只能是壓力、失落甚至是沮喪。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教師個人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調整師生交往方式,提高教學能力,重視教學藝術,涵養人格魅力,全方位適應信息網絡時代對教師職業提出的新要求。相應地,有關教師培養、選拔、評價的制度標準也應該及時調整跟進,讓真正喜歡教師職業的人做教師,最大限度減少制度因素造成的職業適應性問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