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全社會都陷進了應試教育的怪圈,而所有直接或間接推動應試教育的人又都陷進了“我知道不對,可我改變不了”的怪圈。改革喊了多少年,減負喊了多少年,就是走不出應試教育的泥沼。校長沒膽量改變,普通教師就更不用說,而家長事實上就是應試教育的“幫兇”,一些政府和管理部門發(fā)文件、作指示也只是做個樣子,沒有誰去較真。
學校受制于上級、家長和社會以考試成績論英雄的壓力,要他們主動做出改變是絕無可能的。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在不少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到底為什么不主動作為呢?只要動真格,學校的一張作息時間表還能管不住嗎?只要區(qū)域內(nèi)一盤棋,家長還會不理解不配合嗎?
很顯然,教育問題的責任不在基層。很多政府管理者抓工作都滿足于發(fā)文件、作報告,表示自己已經(jīng)盡了責任,甚至上下級之間頗有默契,我發(fā)我的文、講我的話,你們怎么干是自己的事,只是誰出了問題誰擔責,責任不往上推就行。而有些本該完全由學校自主的工作,卻又管得死死的,這實際上是行政管理體制弊端的一種典型表現(xiàn)。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依法治國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強調(diào)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教育的深度改革,也必須依靠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推進。因此,國家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政府依法行政體制,提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把依法治教作為衡量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nèi)容。凡不遵守教育法律、不依法辦事的領導干部,都應依法追究責任。只有這樣,“救救孩子”的呼聲才會真正實現(xiàn),教育的積弊才有望根治。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