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被安排的。從裝飾教室到班級活動,從教學進度到教案格式,從每一節課的作業布置到每一套作業本的格式,從每一篇作文有幾個眉批到練習冊上的每一個“勾”和“叉”的大小,從每學期可以有幾次小練習到期末考試前可以有幾次復習、練習,每學期有幾次班隊活動、班級活動主題是什么……都是由領導一級一級地布置下來的,必須積極響應,堅決執行。
很多學校不聽取教師的個人意見,很多教師也習慣了不表達個人意見。班主任或學科教師成了流水線上的操作工,必須按時按規定完成各自的任務,拿班主任手冊來說,要規范填寫每一次跟家長、學生交流了哪些內容。由于上級要求的各種主題活動以及校園文化節紛至沓來,即便教師“教有余力”想另行開展活動,學生也難以騰出時間。一個教師要讓自己在學校里好過一點,最好的辦法就是別有自己的想法,一切聽從指令。長此以往,很多教師失去了獨立教書育人、組織學生學習與活動的能力。
我常常要懷念在英國見到的小學教室。每間教室門牌都以教師的名字命名。在這樣的教室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者,而不是上級各種指令的執行者。小學一年級如果有“掌握20以內加減法”的教學要求,那么,教師只要帶著學生完成這個學習任務,讓孩子們在學年末都能掌握這個能力即可,至于教師是通過什么教學活動來完成的,都不作考量。沒有上級來查教師的教學計劃、教案、學生作業,教師盡可以發揮創意,通過各種活動——無論室內的還是室外的,幫助學生掌握20以內加減法。
我們經常把培養創新人才掛在嘴上,但愿長期被統一管理、精神不自由的教師能夠培養出具備創新能力的學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