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的推進,高校中關于學術和教學的服務機構逐步面向社會,諸如教學樓的管理、學校安全管理、學校食堂等都是從社會物業公司、保安公司等企業購買服務。
由于這些服務的使用者是教師和學生,而購買方是學校行政管理方,這就意味著消費者和賣方并沒有直接對話的機會,以至于無法對服務進行有效反饋,給大學教學和科研帶來了很多麻煩。
比如說,有的學校把教學樓管理承包給物業公司,當教師發現多媒體、黑板出現故障時,物業公司常常推諉責任,不及時修理;甚至有時學生開展活動需要使用多媒體時,物業公司還會以學生不能使用為由拒絕。還有的學校把試卷印刷業務承包給印刷廠,這就迫使教師剛開學就要盡快出好期中考試卷,等待印刷,以免耽誤工期,這給教師教學帶來極大不便。
至于食堂外包出現的問題就更多了,在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
由于物業公司的雇用權不在教師和學生手里,所以并不理會“客戶”的感受,這就導致高校從外面購買的服務質量并不高。
高校后勤社會化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向社會購買優質服務;二是把高校后勤單位成立為公司,向社會提供優質服務。但由于在高校后勤社會化的過程中,后勤集團剝離得并不徹底,沒有能力離開學校獨立生存。而在購買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又很容易損害師生利益,形成權力尋租。所以,高校購買社會服務時不能簡簡單單地一包了之,必須傾聽和尊重師生意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