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以家長口吻發出的朋友圈文章,以“今天的教育體制真的該醒悟了!拼命的看中分數,教出了一般生活中的小傻瓜”結束。而流傳最廣的評論文章,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親歷此事卻未能及時施救的學生定性為“冷血無知的考試機器”。具體行為也被描述成“看著你口吐白沫掙扎,竟然無動于衷”,順理成章又成了應試教育的一大罪狀。
事情今天發生了轉折,在一篇題為《冷血無知的考試機器》文章流傳甚廣后,多家媒體發出了澄清性的報道。首先發現逝者沒有起身收卷,通知隔壁班老師的正是在同一間教室里考試的學生。而這位老師生前的最后一段時間,是在教室最后面的書桌前度過的——所有學生在考試過程中,都背對著她。
根據基本統一的說法,這位年輕的監考老師死于心跳驟停。我詢問了醫生,也查詢了資料,它的發生非常急迫,從心臟停跳到昏迷,可能僅發生在30至60秒之間。這期間病人可能會有短暫的抽搐,多發生于10秒之內,也可能因呼吸異常發出一些聲響,就是常說的“出氣多,進氣少”。 對于這位老師瀕死前的狀態,現在沒有統一的說法,前文提到的醫生強調,“場景特殊,背對監考老師,如果沒有好奇的學生回頭看,不能把道德的罪責放在學生身上”。
在心跳驟停可能出現什么癥狀、病程多長,有沒有可能無法發現一系列問題上,醫生的話應該比其他人更可信。對于這樣的病,那些15歲的初二學生們,確實還沒有了解,那些看似“麻木”的孩子,并不是有些人口中“冷血無知的考試機器”,他們只是親眼目睹死亡之后,不知所措而在逃避。但從《冷血無知的考試機器》一文看,這位向應試教育開炮的評論者,以及他所引述的那位家長,似乎也并不了解何謂心跳驟停。
一位心理咨詢師表示,不僅是青少年,當一件事突然發生,特別是死亡事件,即便成年人都會有短暫的回避情緒,“可能事情過了幾天以后,各種情感的反應才會出現”。這種時候,更應該給予孩子的,不是批判他們“冷血”而是引導孩子直面死亡。“通過例如追悼會、送葬那樣的儀式,或是在同學之間有一些小型的討論,讓他們能夠慢慢地接受和理解這件事”。
在汶川大地震后,不少心理學研究團體對青少年震后心理創傷的追蹤也一次次證實:對于未成年的中學生而言,他們無法理解目睹到的親人、朋友或他人的死亡,因此會在行為上表現出回避與這些創傷性和事件相關的內容,在情緒上表現出麻木或警覺。尤其需要著重提出的是,幾乎國際上所有的研究都表明,是否目睹或接觸尸體、是否目睹死亡,和經歷者的心理創傷程度高度正相關,甚至會給成人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情緒,何況初二的學生。
一個不足16歲的孩子,親眼目睹認識的老師逝去,如果他們真的表現“麻木”,請別急著向任何人或事“開炮”。多數孩子真不是有些人以為的“冷血”,他們只是恐懼,不知所措。如果沒有正確地抒解,這些甚至可能出現焦慮、抑郁等創傷應激障礙。到時再重新檢討,才真是悔之晚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