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美術考題涉及范圍比較廣,包含中外繪畫、雕塑、建筑、工藝設計、書法篆刻和攝影等多方面知識與技能,因為學習美術設計的考生比較多,很多人的知識面僅限于高考素描、色彩和大學本科專業領域,對其他美術教學內容十分陌生,有的甚至一竅不通,在考場上手足無措、尷尬萬分,試講幾分鐘就草草收場。一些考生因傳統文化知識短缺,無法解析作品的深刻內涵,只能勉強根據教材上的圖片和簡要提示做簡單、表面、支離破碎的講解,教學內容單調乏味。
考生考前大多經過了長時間的素描、色彩能力訓練,具備相當的寫實造型基礎,但他們過去的繪畫學習僅僅是為了畫而畫,為了考試而畫,囫圇吞棗,學非致用,知識儲備和教學應用難以對接。一個高校美術畢業生不能聯系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生活體驗來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思維方式的僵化和臨場應變的乏力令人痛心。
這次考試中的美術基礎知識在小學、中學課本里都出現過,正因為過去沒有得到真正重視,才導致現在考試束手無策。雖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可即使他們回頭能夠惡補上美術基礎知識,但是過去損失的寶貴時間誰能幫他們補回?他們小時候敏銳的形象感知已經變得麻木遲鈍,機智靈活的應變思維也已經失去了彈性,誰能幫他們刷新頭腦,還原感性智慧的自我?
新課程改革已經十多年了,年年藝術教育展演鑼鼓喧天,成果捷報頻傳,但就是沒人走進真實的課堂去調查研究,去看看學校美術課真的如課表所示那般開齊了嗎?美術教師的教學有效性究竟有多大?無可辯駁的是,被我們長期忽視的基礎美術教育正在報復和懲罰孩子們。
高校美術專業僅憑著一張素描、水粉和速寫畫的好壞來選拔學生,其狹隘的導向迫使學生舍棄興趣愛好,舍棄感知和發現,舍棄美術文化學習和核心素養的培養,集中全部的時間精力忙于應試。這讓廣大美術愛好者變成了僵化的機器,失去了藝術創造的生命。
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希望教育主管部門切實完善落實基礎教育質量檢查評估制度,改革美術高等教育的選拔方式,引導高考美術走向健康之路,讓美術教育真正回歸校園和生活,讓孩子們的藝術智慧在創造中閃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