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保華:深度課改是有目標的,在我看來,能夠真正體現教育本質的課改才是有深度的課改。課改初期,為什么會出現教學目標虛化、教學方式形式化等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課程思想、課改理念的理解沒有達到一定的深度,沒有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課堂必然是深度課改繞不過去的地方。深度課改背景下的課堂需要重新定義,或者說要擴大其內涵和外延。學科學習的地方是課堂,班會是課堂,校園是課堂,社會是課堂,大自然也是課堂,凡是孩子能夠抵達的地方都是課堂?!?/p>
如果我們能夠站在文化高度進行重建的話,課改一定能夠走向深處。深度課改不僅要改變學習方式,還要改善生活方式。深度課改既要關注學生學得更輕松、更快樂,也要關注教師工作生活得更幸福。如果課改讓教師工作沒有幸福感,只有疲憊感,長此以往必然會造成教師群體的“心理貧困”。“角色錯位”會導致教師不幸福,如果教師總是以統治者的身份面對學生,師生關系必然緊張,工作的幸福感會蕩然無存。“專業不專”會讓教師不幸福,教師專業不專就可能導致職業倦怠。我想,深度課改就是要引領更多的教師走向專業學習,走向研究之路?!?/p>
顧飛宇:深度課改可作如下解讀,一是深度課改的“方向現代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深度課改的總指引,“互聯網+”是深度課改的教育技術總平臺;二是深度課改的“理念平等化”,要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三是深度課改“操作個性化”,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當地的教育資源,慎搞“一刀切”;四是深度課改“成果體制化”,要構建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機制,促進形成制度化成果;五是深度課改“推廣專業化”,深度課改需要專業的師資隊伍推廣先進的課改成果,教師要觀念現代化,能熟練運用教育新技術?!?/p>
王利民: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跨越式發展都伴隨著相應的教育方式變遷。與農業文明相適應的是個別化農耕教育,與工業文明相適應的是規?;嗉壥谡n制的集體教育。如今,信息時代已經到來,與之相適應的將是個性化、分散化、網絡化的個體教育。
信息時代催生的“互聯網+個體教育”是深度課改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p>
目前,課堂改革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教育信息化迅速推廣,“重教輕學”的局面得到了較大改觀。但許多改革因為沒有跳出整體推進的圈子,沒有傷筋動骨,仍然缺乏實質性突破。
當前,中小學教學的核心矛盾是學生學習的個體性與教育方式的整體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教師教學的主宰性之間的矛盾?!?/p>
解決上述矛盾必須進行深度課改,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個體健康發展需要的個性化教育,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具有科學思維頭腦和個體發展優勢、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p>
深度課改改什么
中國教師報:與初期的課改相比,深度課改更關注什么,要改什么?
樊 瑞:研究“怎么教”固然很重要,但弄明白“教什么”似乎更有意義。因為方向永遠比方法重要,方向錯了,停下來就是進步。于是,大家開始研究基于學生實際的目標與任務,開始重視人的情感豐富性,開始研究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深度課改將從關注方法走向關注內容,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定教”。深度研究學生學情,依據學生“最近發展區”確定適合學生的教學難度、深度、寬度、長度和速度——這里的“適合”,并非適合所有學生。事實上,并沒有可以適合“每一個”的內容,面對千姿百態、千差萬別的孩子,再完美的內容都只能適合“這一個”。
深度課改將從關注效率走向關注生命。效率體現于結果,生命則充盈于過程。過往的課改,我們走出師生之間的單向傳遞,實現了生生之間、師生與教材文本之間的多向對話;深度課改則將對話指向學習者與自我之間、人與自我的深度對話,就是對自己生命與靈魂的叩問,才會有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鳴的真實發生。這樣的課堂,才會真正釋放出人性的光芒。這個轉向,其實是從關注物到關注人的轉向?!?/p>
深度課改將從關注技術走向關注文化。不僅讓學習者獲得知識與能力,而且使之在對話與交往中實現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的提升和成全,實現師生關系的重新定義與架構,彼此尊重、包容、欣賞,從“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最終實現“美美與共”,讓課堂學習之旅同時成為文化共美之旅?!?/p>
深度課改將從課堂走向課程,課程改革因課堂而實現落地,課堂改革則終將因課程實現升華。當教師真正具有對課程的領導力,真正站在課程的高度審視課堂,課堂則會實現哲學、智慧、文化的共生。
王利民:深度課改離不開信息化。“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ヂ摼W給教育帶來了什么?我想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隨需學習的問題。深度課改要關注技術助力與教育創新的共同演進和深度融合?!?/p>
深度課改要關注混合式學習。建設“云+網+端”的智慧教育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數字化學習資源,運用基于大數據的課堂測量、診斷、評價分析技術改進教與學。線上線下協調聯動,把二者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p>
深度課改要關注創客教育。創客教育就是借助3D打印、機器人、創意電子等新型科技設備進行設計制作,實現自己的創意。在創造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尚工重技的“工匠”精神。讓學生在“學”、“做”、“玩”、“賽”、“秀”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優勢。創客教育是轉向真實世界的學習。除個性化學習外,創客教育將成為學習變革的下一個支點?!?/p>
田保華:深度課改應該以學生的學習為本。以學生的學習為本是教學規律,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成長規律、認知規律,才能有效支撐他們的學習。就是說,要達到深度課改的目標,就要真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究竟是誰的?學習能否真正發生在學生身上?學習方式、成長方式、發展方式能發生徹底轉變嗎?這是深度課改必須解決的問題。學生在被尊重中掌握知識、掌握技能,獲得學科思想和方法,同時又能促進情感和協同價值觀?!?/p>
2012年,鄭州市教育局專門為學生設置了優秀學習小組獎,每學期表彰一次。2015年又增設了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獎。如果我們的孩子每年能夠獨立或合作完成一個項目,就可以逐步知道什么是學習、什么是成長。我們倡導創客式學習,就是鼓勵學生把自己的創意變成產品,把知識物化,學生不只是消費者,也是貢獻者和創造者。
讓教育真正面向個體
中國教師報:深度課改有一個共識,就是教育要真正面向每一個個體。而實際上,在現有的教育環境下,面向每一個個體始終是一個待解的難題。
王利民:個體教育的特點是:學生以個體自主學習為主。這是學生個體進行有效學習首先要解決的基礎性和決定性的根本問題?!?/p>
學習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大腦“內化—外化—內化”學習對象,實現學習對象主體化的過程。它反映了一條學生學習的根本規律:學生學習的個體性。這表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任務要靠自己來完成,這是任何人和物都不能代替的;每一個學生只有進行獨立自主的個體學習,才能取得最大限度的學習效率。
具體講,就是每一個學生從自己的基本學情和具體學習需要出發,自定學習目標和學習步調,自主選擇和協調適合自己學習需要的課程、具體學習內容、學習資源、學習形式和考評方式,自主統籌學習時空,有計劃地進行自主學習、自我發展、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p>
教師以個別指導為主。學生學習的個體性決定了教師指導的個別性。因為教師的導學方式一定要適合每一個學生的學情,所以教師最有效的指導方式是個別指導。要轉變教師眼中只有“群體”沒有“個體”的教學方式,從“一對多”向“一對一”轉變,讓學生以“每一位”的方式進入我們的視野。你的學生不是一群人,而是每個人。“學”和“導”既能結合又能分開,“學”不依賴教師的“導”,“導”不代替學生的“學”。
樊 瑞:“科技”可以成全孩子。決定課堂教學是否高效的核心因素是是否實現了“個別化”:只有實現了個別化,才有可能實現教學的個性化;只有實現了個別化,才有可能讓教室里的一群孩子成為“這一個”,而不是“這一班”或“這一類”。
“小班化教學”曾使這一問題有所緩解,但依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專業教科書上反復強調的“備課要備兩頭”中的“備學生”,始終停留在籠統和抽象層次。并非理念不先進,也非教師不用心,而是教師精力實在跟不上。如今,一批信息科技產品(學生手持設備)走進具體真實的課堂情境中,讓我們感到神奇的是“先學前測”和“達標測評”的結果竟能在瞬間完成,這一關注“每一個”的效果反饋,不僅為教師即時制定或調整課堂教學的難度和深度提供了真實的依據,而且能決定課堂教學的寬度、高度和速度?!?/p>
深度課改不可缺席什么
中國教師報:深度課改的主陣地在課堂,如何在課堂上讓深度課改持續發生,發生在課堂上的深度課改不可缺席什么?
王梅年:深度課改必然要讓學生實現在課堂上的真正站立。我們的課堂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生長課堂”。在生長課堂上,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一、學習什么由學生說了算。生長課堂的學習基于學情,學習目標由學生自己制定。班級成立“學科研究小組”,研究產生學習目標。上課由“研究小組”宣布目標,各小組根據學習目標和預習問題制定本組的學習目標。每節課的學習內容完全由學生自己說了算?!?/p>
二、怎么學由學生說了算。生長課堂遵循學習規律實行“自學—合學(對學—群學—展示)—深度自學”的學習流程,整個課堂流程由學生說了算。什么時候自學、自學多長時間、怎么展示、如何自學、如何合學等都由學生說了算?!?/p>
三、學得好不好由學生說了算。課堂學習的每個環節中,都有督查組員根據詳細的評價標準來督查每個小組、每個人的學習情況;同時,每個組的兩名組長認真了解每一個組員學了什么、學會了多少,并及時將學情匯報給教師。
四、教師的角色定位由學生說了算。教師需不需要出現、什么時候出現由學生說了算。課堂上,教師是解決問題的合作者、成果展示的欣賞者、優秀表彰的頒獎者;課前,教師是學習規則的培訓者、知識建構的服務者;課后,教師則是反思者?!?/p>
常規管理的標準由學生自己制定,督查工作由學生自己展開,結果評價由學生自己反饋,問題整改也由學生自己做……總之,能由學生說了算的就由學生說了算。
樊 瑞:課改前與課改中,有一個顯著的區分標識是單打獨斗還是協同作戰。未來課改是互聯網背景下的課改,海量信息需要的是融合與共享。缺席了協同互助的課改將不可思議:“獨學”是伴隨學習者一生的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各美其美”是“獨學”方式的基本狀態與需求,是發現與創造最好的自己的必由之路。“對學”則為“美人之美”提供了優秀的平臺與機會,學伴之間彼此欣賞、敦促、訂正、補充、提升,然后享受“共美”成果。“群學”則是“美美與共”的大同局面,教育之功,本就是發展人、成全人的宏大事業?!?/p>
深度課改要用管理保障長效。無論是洋思中學的課堂結構,還是杜郎口中學的教學模式,貌似簡明易行,實則奧妙無窮。太多的學校順風而至,虔誠向學,但學成者無幾,究其原因,在于管理?!?/p>
課改成敗的第一要素是觀念,關鍵在校長;第二要素是團隊,關鍵在中層;第三要素是管理,關鍵在評價。過程管理,步步為營;知行合一,初心不忘;一以貫之,贏在細節?!?/p>
課改不缺理念,也不缺行動,缺的是矢志不移的堅持??渴裁磳崿F堅持,要靠信念,也要靠管理。所以,能否建立溫和而堅定的管理文化,是關乎課改成敗而且能否持久最關鍵的要素?!?/p>
顧飛宇:面對“互聯網+教育”,面對核心素養的提出,面對創客時代,這些都要求教師首先是學習者,然后再成為專家型教師。課堂上,學生帶著自己的學習資源,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帶著自己發現的問題進入課堂,他們因為有備而來,讓教師成為學習者是必然趨勢。學習活動是人的活動,課堂中的人有教師有學生,還有人未到場、思想在場的人。如教材的編寫者、教具學具的設計者等,他們的編寫思想、設計意圖都到達了課堂,與在場的人進行著交流。而交流的信息通過“互聯網+”讓不在課堂的教師接收到,也是一種學習。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