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他因關愛留守兒童、創辦留守兒童學校,當選“河南省道德模范”。先前,他曾獲得“河南青年五四獎章”“周口市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還入選“感動周口人物”和“中國好人榜”。
他就是河南省項城市官會鎮昌福學校校長馬剛。
傾情家鄉辦學
昌福學校占地不大,大約20多畝,但布局合理、設施完善。教學樓、宿舍樓、辦公樓一應俱全,置身校園內,隨處可見花草樹木。
1月1日上午,寒冷的天氣里透著暖意,記者見到馬剛時,他正忙著張羅新年聯歡會,他說:“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要有上臺表演的機會,他們太需要關愛和自信心了。”
眼前的馬剛,服裝素凈,眼睛炯炯有神,背影中透著剛毅和從容。
面對記者,已過不惑之年的馬剛談及辦學經歷,感慨良多。12歲那年,他因家庭貧困,離家進了少林寺,12年苦練武術,獲得3次全國冠軍,并隨武僧團出訪過美國、泰國等10多個國家。2001年,正當事業蒸蒸日上時,馬剛年邁的母親身患重病,為盡孝道,他決定離港返鄉。
回家的那段時間,馬剛注意到一件事情:一些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常年得不到父母的疼愛,一些孩子還因為家貧而輟學。回想起自己的成長經歷,馬剛深知農家孩子沒有知識的苦處,他決心用自己多年的積蓄籌辦留守兒童學校。
馬剛的這一決定,讓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很大轉變。離開香港前,曾有人以30萬元的年薪,聘他做私人保鏢。可是,為了家鄉的留守兒童,這個性情漢子沒有猶豫,打電話婉拒了。直到香港的朋友趕來探望,才知道馬剛拒絕的真正原因——他在老家辦了一所學校。從此,這所位于偏遠鄉村的民辦學校成了附近十里八村留守兒童、貧困孤兒的家園。
學生眼中的慈父
昌福學校現有700多名學生,全部是留守兒童。走進學校食堂,100多名家庭貧困的學生和孤兒,在這里免費吃飯。
“沒錢上學我不收學費,沒錢吃飯我不收飯錢,只要爭氣,哪個孩子都廢不了。”這可不是一個輕松的承諾。馬剛言出必行,用大愛讓眾多孤兒、貧困生走進了校園,安下了新家。僅這兩年,馬剛就免費收養了50多名這樣的貧困學生。
在校園里,記者見到了年齡最小的一個孩子,叫王克富,今年6歲。他的父親因病去世,在王克富2歲時,母親又離家出走,從此他和爺爺相依為命。小克富告訴記者:“在這里,老師待我非常好,我會聽老師和爺爺的話,努力學習,長大了好好報答他們。”質樸的童音詮釋著世上最純潔的真情。
在昌福學校,像這樣的孩子有很多。因為學校有一些孤兒,很多次馬剛帶著他們上演“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吳倩找媽媽。吳倩一歲時,她祖籍四川的母親回老家后再沒回來。父親常年在外邊打工、邊尋找母親,根本無法顧及吳倩,她便和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然而,找到母親,是她一直的夢想。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馬剛決定幫吳倩實現愿望。憑借簡單的線索,2012年春季的一天,馬剛帶著吳倩坐上了去四川的火車。“一路上馬爸爸總是把好吃的留給我,他自己吃泡面。”在吳倩看來,她更愿意把馬剛看作自己的親人。至今,她身上還穿著馬剛買來的冬裝。
這樣特殊的尋親歷程,多年來馬剛經歷了無數次。早在2012年,他就發起了為40多名孤兒找媽媽的愛心活動,每一次尋親都讓他和孩子們刻骨銘心。
打工補貼學校
不僅讓孩子們生活好,還要讓他們學習好。馬剛說:“我收留了這些孩子,就要對他們負責,以后還要資助他們上高中、讀大學,培養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在馬剛的資助下,目前已有40多名孤兒和貧困學生進入大學深造,有的已經畢業工作。
近年來,由于善款投入多、每月開銷大,資金短缺等制約著學校發展。教職工工資每月需要幾萬元,學校場地租金每學期需要幾萬元;40多名孤兒、特困生免費上學、食宿,每月開支也很大,要想正常維持教學就要多補貼幾十萬元。
為了學校和孩子,馬剛四處奔波想辦法掙錢墊付學校費用。他組建了施工隊伍,帶頭到各大工地,請求老板給活兒干,不管多臟多累,他都會接受。為了多掙點錢,他和工人們一起扛水泥、運材料、提灰桶、爬腳手架……實在累了,就躺在沙土堆上打個盹。這些年,馬剛就是靠打零工維持學校的開支和貧困孤兒的生活費。掙到錢后,他立即脫掉又臟又破的工作服,把臉洗干凈,買回孩子們所需的物品,回到學校,滿臉笑容地走進孩子當中。當孩子們問起時,他卻告訴孩子們他在外地做生意。
就這樣,馬剛在“農民工”和“校長”的角色中不停轉換,十多年如一日,他一直堅持著。問起他苦不苦,馬剛說,自己就是一個農民工,農民工不談苦不苦,這些年已經習慣了,“只要還有一點力量,我都會咬牙堅持下去,能走多遠走多遠,自己辛苦點沒啥,只要孩子不苦,我就覺得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