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寒假,新春臨近,很多家長都會帶著孩子走進電影院,欣賞新鮮上映的影片。但你可曾遇到過這樣的事:電影院里,母親帶著孩子觀看電影,銀幕上突然出現了粗俗不雅語言或色情、血腥畫面,母親驚慌失措地捂住孩子的眼睛。
這樣的場景,相信很多家長都經歷過。比如前不久熱映的電影《老炮兒》,就有不少粗俗語言;曾經票房大賣的《心花路放》等一批知名影片,色情、暴力畫面也屢屢出現。電視、廣告、圖書、雜志等,也在生產著這類防不勝防的“精神霧霾”。而兒童,成為首當其沖的受害者?!?/p>
許多家長曾無數次呼吁,電影生產要考慮孩子的“感受”,尤其在性、暴力問題上要有所“收斂”。然而,“精明”的電影人打量著父母們焦慮的目光,最后卻在票房面前露出了異樣的眼神。這是因為,電影本質上是一種商品,遵循的是資本原則,是注意力原則,是面向欲望系統的生產原則。
面對銀幕上充斥的各種“兒童不宜”內容,有人將解決問題的希望放在了分級制上。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電影分級制一直未能實施。問題一直沒有解決,但孩子們卻在一天天成長?!?/p>
怎么辦?其實,對于一些可能存在不良內容的電影,父母應該為孩子把好第一關。比如《老炮兒》等所謂“重口味”電影,本就不適合未成年人觀看。電影里面大量的臟話和暴力色情場面,恰似一柄柄長劍,傷害著少年兒童的天真與純凈的心靈。那么,帶孩子走進電影院之前,父母是否可以自己先去查閱、鑒別一下電影的“級別”?
不單單是電影,不雅內容充斥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網絡、電視、圖書、雜志等都是“重災區”,孩子們毫無防備地陷入了一個不設防的“風險社會”。對于未成年人而言,他們最可以依靠的就是家庭,就是父母。
在“精神霧霾”和商業之火的沖擊下,為孩子的精神世界構筑一面堅實的防火墻,這是父母在商業或文化產品面前的基本責任。這也意味著,父母需要騰出更多時間,不厭其煩地對孩子重復并明確一些信息內容的危害,這才是不失職的表現。因此,對于一些可能存在問題的信息產品,父母“提前做做功課”顯得尤為重要?!?/p>
對于可能對孩子身心產生不利影響的不良信息、不雅內容,父母在做功課之前,其實還有更大的“功課”要做,那就是提升媒介素養。“把關”并不是簡單的時間付出問題。除了掌握兒童心理學知識,父母還需要學習更多的媒介素養知識,比如什么內容適合兒童觀看,什么內容有助于兒童的精神健康,什么內容有助于兒童的社會化過程等。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自發組建“媽媽評審團”,這無疑是一種良好的嘗試。比如當一部電影上映時,其中一位媽媽先去電影院打探一下,然后在虛擬平臺上交流心得,其他父母可以根據相關信息,決定是否讓孩子走進電影院。
其實,當某些底層的、結構性的把關體系還不明朗時,“媽媽評審團”可以推廣為一種普遍的監護模式。隨著越來越多“媽媽評審團”的成立,再加上專業人士的媒介素養培訓,人們慢慢會形成一種價值共識,從而將那些有益孩子健康成長的作品遴選出來??上驳氖?,現在一些視頻網站已經啟動這樣的項目,組織父母和專家對媒體內容進行分級和評價?!?/p>
當然,“把關”并不是簡單的鑒定和遴選,尤其要教育孩子如何分辨、理解和消化文化信息,這便需要父母的陪伴、講解和交流。要知道,在商業化大潮的沖刷下,文化產品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不良信息、不雅內容。比如,不能因為《喜羊羊與灰太狼》中有用平底鍋砸人和“烤全羊”這樣的畫面,就完全予以否定。父母要拿出更多時間,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和講解,如此才不會出現“幼童模仿灰太狼烤全羊燒傷同伴”這樣的驚悚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