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北京的教育資源優勢得天獨厚,是莘莘學子“夢想開始的地方”。在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主動向自身優勢“開刀”,一些輿論擔憂或疑惑可以理解。但審慎思之,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邏輯套用在大學與城市的關系上,實乃一個偽命題。
當然,大學之于一座城市確有重要意義。名校、良師、驕子云集北京,涵養了濃厚的人文氛圍,積聚了巨大的創新潛能,為首都乃至全國的發展儲備了寶貴的智力資源。在北京城市發展的新階段,如何進一步助力大學發展,讓其釋放更多紅利,呼喚更為科學的頂層設計。城市管理者為大學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責無旁貸。
不過,當下很多高校蝸居于城市的鋼筋水泥叢林,相關建設被迫打折或擱置。比如,有的學生宿舍硬件條件落后,但騰挪空間有限;有的實驗室、圖書館、體育場等標配不足,遭遇“僧多粥少”的尷尬。不僅如此,愈發喧囂的鬧市環境也難免影響校園安靜。反觀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往往遠離主城區,坐擁小鎮,仿佛遺世獨立,以獲得學術研究所需要的寧靜。這樣的做法雖不是辦成名校的全部原因,但也算是一條經驗,值得借鑒。
實際上,北京在這方面也進行了不少嘗試,昌平、良鄉等高教園區日臻成熟,所轄高校發展勢頭良好,積累了有益經驗。事實證明,各方面資源合理布局、優勢互補,往往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以更大格局來看,京津冀地域一體、文脈一體,北京的教育功能疏解,不僅沒有南橘北枳的尷尬,反而可解自己的眼前之困,進而幫整個首都經濟圈的忙,釋放出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而這,正是協同發展大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們相信,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氣,不斷厘清思路、凝聚共識,教育領域勢必成為區域發展的“重頭戲”,京津冀協同發展這個同心圓也勢必越畫越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