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來,部屬駐京高校和北京市屬高校遷移與否,都會產生連帶問題。如果在京高校大多數不遷出北京五環以內的主城區,僅遷出一小部分院校或院校的分院、新增的辦學項目,遷移就將形同虛設,無從談及疏解非首都功能;并且,象征性、少量的高校功能遷出,運作成本會非常高昂。
第二個選擇是,盡可能多的遷出在京高校。這一選項最能起到疏散效果,很顯然,也最容易被北京郊區及毗鄰的河北省有關城市接納,但此舉也意味著北京主城四區流失大量的科研、產業項目和人才儲備,還可能造成北京市經濟結構的空心化。
第三個選擇是,部分高校遷出,或在京高校的部分分院,甚至遷出辦學主體,像當初中國政法大學的主體早就遷到了昌平。這一選擇的可行性最高,北京市主城四區可以要求有關高校保留科研實驗室、校企總部、核心院所,而因為遷出的辦學、科研體量較大,也會加快北京郊區和毗鄰的河北省有關城市的教育事業發展,因而很可能成為首選。但要看到的是,這一選項也隱含著很高的運作和整合成本,一所院校多個校區,通勤距離如果過長,就意味著高昂的通勤成本,并且,不同校區的辦學和科研水平也難以統一在一個水平線上,郊區和外地校區的師生或將成為事實上的“二等公民”。
從大學文化的損益角度來看,確實只要發生遷移,就會導致文化記憶的損失,特別是將辦學主體遷出,必然使得大學校園與周邊街區、歷史文化建筑的聯系發生斷裂,而相關的文化記憶也將被割裂,需要予以重建(重建周期多長,會實現怎樣的建設目標,則不得而知)。
事實上,高校除了科研功能,校園與周邊街區的融合,不僅會帶來龐大的消費額,還將有助于促成創新創業。設立在大都市里的大學,師生更可能受惠于都市化匯集的文化、社會、商業、資本等多方面資源。在大都市創新創業,創辦成本更低,試錯代價也將變得可以忽略不計。還有,大學校園文化與都市文化具有很強的同質、聯動屬性,共存則共榮。這些收益很難量化,因而常常被理解為大學校園自然而然所附帶的,卻會隨著校園的遷出損失殆盡。
在我國,優質大學資源過度集中在北京,以及上海、武漢、成都、西安等一二線城市,確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的發展,也加劇了這些城市的資源和環境承載壓力。但要看到的是,大學扎堆這些城市已成既成事實,大學校園與所在城市、街區已形成較強的共生關系。如果為了減輕城市壓力,決定將大學校園遷出或轉移其部分辦學、科研功能,就應當審慎為之,充分考慮到遷移、轉移將帶來的問題,對預期損失有一個客觀而清晰的估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