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類型來看,《中國成語大會》可算是一檔知識競賽類節目。在這檔節目中,選手應盡可能快地完成目標成語的猜詞,用時短者為勝。成語承載著豐厚的人文內涵和歷史文化內涵,大量成語出自傳統經典著作,看似小小“四字格”,背后的典故卻表達著臧否人倫善惡、境界高下的中國價值觀。此外,知識性、趣味性、故事性的結合也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因素。例如,節目中選手以非常快的速度猜中成語,一些選手個性和顏值兼備,主持人開朗風趣的主持風格,評論嘉賓在接地氣的點評中講述成語背后的典故等,都構成了節目不斷圈粉、收視率攀升的重要因素。
提到《中國成語大會》,不得不提的是此前央視播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兩檔節目都是主打文化牌,沒有大牌演藝明星,卻引起了不俗的公眾反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兩檔節目也共同構成了一種熒屏現象:沒有“毒舌”點評、明星助陣,不同于真人秀等綜藝類節目,為什么看似相對嚴肅的知識競賽類的節目會收獲觀眾的點贊和口碑?如果說之前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是出乎意料地黏住了廣大電視觀眾、熱了起來,此番《中國成語大會》的走紅或多或少可以算是意料之中。
成語大會的走紅帶來不少啟示,也提供了一個思考“有意義”與“有意思”這兩者關系的鮮活視角。有些人認為,有意義的內容一定就有讀者,而忽略了“有意思”。其實,有意義也需要呈現,越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內容,越應該讓它變得有意思、有趣味、有吸引力。文化產品沒有趣味、不鮮活,傳不開;但若只有趣味性而缺乏內涵,則走不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