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政策、政紀、政府放權。
十八屆五中全會聚焦“十三五”規劃,對下一階段的全面綜合改革做出了戰略部署,一系列重大政策隨之出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也最為中小學校長們所關注。國務院在教師節向全國教師發出“大禮包”,將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在全國全面推開,特別是注重師德、實績和實踐經歷,改變過分強調論文、學歷傾向,深受基層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們的歡迎。當然,校長們也熱議著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對學校教育帶來的機遇和現實壓力。
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強保證,作為黨員干部隊伍中的一員,校長們對政治紀律、政治規矩的理解和踐行也貫穿在辦學改革中。
政府進一步簡政放權,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推進管辦評分離 提高教育治理水平的若干意見》,將促成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各界依法參與和監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校長們開始深入思考和推動學校章程的制定和學校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
關注農村、農校、農村教師。
農村、農村學校、農村教師也是2015年度的關鍵詞。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建立了統一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特別是實現“兩免一補”經費隨學生流動可攜帶,是深化改革、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公平邁出的新步伐。
教育部全面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確保相關支持政策落地生根,讓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對農村和邊遠地區教師傾斜,農村教師免考職稱外語。這不僅是教育公平的舉措,更是推動社會公平的起點。
關注創新、創業、創客文化。
在我國經濟轉型的年代,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社會風尚時,中小學校長們也紛紛思考學校教育如何呵護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育學生的創新人格,“全課程”“課程整合”“無邊界課程”“職業與創業體驗”“創客工作坊”等紛紛出現在學校的課改實踐中,基礎教育學校也正日益成為培養創新素養、創業能力和創客文化的沃土。
關注互聯、互通、“互聯網+”。
2015年,“互聯網+”的潮流繼續廣泛、深入地影響著基礎教育改革,也成為校長們推動學校教育教學轉型的抓手。教育信息化不僅讓農村、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的孩子們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縮小了區域、城鄉、校際差距,“互聯網+”“云平臺”“大數據”等概念更是為教育的變革形態和路徑帶來了N種可能性。置于互聯網時代,如何構建“家校社互聯、校內外教育互通、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多元主體共治”的“育人共同體”新型教育生態,也成為校長們思考的新課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