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是促進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礎學科,石油、農藥、醫藥、服飾等都是化學工業的產物。正如科學家所言,沒有化學工業的化肥和農藥,世界糧食產量將減產一半,如果沒有化學合成纖維,很多人恐怕穿不起衣服,如果沒有醫藥,多少人將死于細菌、病毒之下?
然而該化妝品廣告的主要目的還在于抓住了很多人追求天然護膚的心理。換句話說,正是因為有收益、有回報,擊中用戶的心理訴求,他們才會如此打廣告。
由此來說,反科學廣告那么流行,一個很大原因就是人們科學素養還比較低。根據中國科協的數據,2015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到了6.20%,但還是遠低于歐美國家的水平。
中國科協的數據還顯示,利用電視獲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為93.4%,比2010年(87.5%)略有增長,雖然遠不及通過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人群比例的增長速度,但作為傳統的大眾媒體,電視仍是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為公民普及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的媒介平臺上卻充斥著“我們恨化學”的廣告,這也是一種諷刺。
反科學廣告的流行還與監管不力有關。根據廣告法第四條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廣告主應當對廣告內容的真實性負責。”“我們恨化學”在今年7月份就受到化學工作者的質疑,被認為是明顯誤導消費者,卻一直沒有相關部門介入,這不能不說是監管不力。
“我們恨化學”式的反科學廣告很無知很可怕,但坐視此類廣告充斥銀屏而無動于衷的監管部門更“可怕”。是他們科學素養太低、無法監管,還是睜一眼閉一眼,瀆職不負責任?這似乎更值得追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