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到理發店理發,拿著《蔡元培教育名篇》一書邊讀邊等,理發師傅說:“真少見,現在還有多少人讀書?”理發師傅的一句話讓筆者心頭一震:為什么現在愛讀書的人越來越少?
時下,社會上流傳著的一句話:“出書的多了,讀書的少了。”靜心細想,果不其然。在時下的中國,新書滿天飛。且不說政要富賈及名牌大碗的“出書熱”,即便鄉間凡俗,如宋丹丹小品中的“白云大媽”,偶爾經媒體閃光,便會有新書問世。然而讀書的卻是少之又少。前幾年,讀到一篇印度工程師寫的文章,標題是《令人憂慮 不閱讀的中國人》,寫的是在侯機廳看到多數外國旅客在讀書或看雜志,而中國旅客多是在看手機、玩游戲。偶有不玩手機的,也是在打瞌睡。調查顯示,2012年,有4成以上的中國人很少閱讀。可見,時下國人真的懶于讀書。
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培根在《論讀書》中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縝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關于讀書,宋真宗趙恒的《勵學篇》中有詩云:“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可以修身,讀書可以怡情,讀書可以明智,讀書可以長才,讀書可以立業報國。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頭懸梁錐刺骨”的讀書傳統,為什么時下國人不愿意讀書呢?
原因很多,筆者認為,其中的二個因素不容忽視:一是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化快節奏時代,多元文化強烈沖擊,信息潮鋪天蓋地,高科技傳媒突飛猛進,忙碌的人們難以寧靜、無暇讀書;其二,日趨物化的功利思想導致市場上新書過多,濫竽充數者不乏其例。即便偶有“名家”出一本好書,也往往如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一般,天天周游于媒體閃光燈下,難有佳作為繼。時下,圖書市場的讀物,裝幀、設計越來越精美,品種越來越多,但貼近生活,能使人產生共鳴、能潛移默化的作品實在太少。加之,閱讀的功利心理所致,國人懶于讀書也就成為必然。
著名學者、蘇州大學朱永新教授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為此,他曾倡議設立“讀書節”。讀書就意味著教育,不讀書是非常可怕的。要讓國人愛讀書,既要適應學習化社會要求,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更要推出激濁揚清、革故鼎新的不朽力作,讓國人有好書可讀,讓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多一份積淀,多一份底蘊,多一份厚重,多一份精彩!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越來越 甘肅軌道 技工學校 技術學校 職業技校 甘肅技校 甘肅技工學校 甘肅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技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術學校 中等職業技校 甘肅中等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高薪就業 定向招生 蘭州鐵路學校 甘肅高鐵 蘭州軌道| 大專學校 公辦學校 甘肅地鐵 蘭州高鐵 蘭州地鐵2015年招生簡章 蘭鐵技校 封閉式管理學校 中鐵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