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結束,升學率便成了街談巷議的焦點。但升學率高的學校對此卻非常謹慎,每提及此事,往往先把功課以外所開展的活動,作為“素質教育”鋪陳一番,最后才將今年考上多少人、比率多高,輕描淡寫說上幾句。升學率高,學生高興,家長滿意,社會美譽度高,學校有成就感,為何不能理直氣壯說話?原因是生怕戴上“應試教育、單純追求升學率”的帽子。這種現象令人費解。
升學率是學校教育成果的展示,也是評價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這種定位,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那時若學校高考成績過差,校長要被問責,甚至影響到崗位的去留。1977年恢復高考,舉國歡騰,因為它激活了板結的社會結構,解放了人,為平民子弟打通了向上流動的渠道。百姓說,“這公平,考不上俺沒說的。”
高考為國家選拔了眾多人才,改變了千千萬萬人和家庭的命運。年復一年,那些高升學率學校聲譽鵲起,風光無限,前來取經問道者,絡繹不絕。一些地方的縣、鄉政府和村子,還對考取名校的學生進行獎勵,以鼓勵眾多學子勤學上進。升學被百姓譽為“民心工程”。
然而從上世紀末起,幾個享有話語權的教育“理論家”對高升學率學校所取得的業績非但不予認可,反而給它扣上“應試教育、單純追求升學率”的帽子加以批評,復經媒體推波助瀾,以至于聳動視聽,三人成虎。
幾年前,某縣縣政府出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見》,對中考優秀生在全市的排名和高考本科進線人數提出了具體要求。《意見》一經傳達,各校熱情很高,積極回應。孰料卻受到高層主管領導的批評。理由:應試教育,單純追求升學率。主流傳媒對升學率的質疑,使高升學率學校頭上的光環日漸暗淡,風光不再。廣大教師憤然:“欲加之罪!”
教育是關乎國家發展進步具有戰略意義的事業。為了不辱使命,不少學校只好悄悄地勤奮耕耘,以免遭受指摘,雖“天下桃李多出其門”,然談及升學率,卻出言謹慎,生怕惹出麻煩。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怪現象。做好事,居然還要偷偷摸摸?
恕我愚鈍,累年思考竟不能悟出些許道理來。如果一所學校對升學率無目標、無追求、無措施,處于麻木狀態,正常嗎?對絕大多數農村孩子而言,教育的意義何在呢?現階段的農村孩子,考上大學仍然是他們改變命運的主要途徑。盡管伴隨改革進程,大學擴招后不再是精英教育,就業多元了,但考不上好大學的寒門子弟,鑒于政治資源與經濟實力處于弱勢,其命運不外乎做一個打工仔。當他們讀了多年書后,生存能力沒有增強、生活環境無多改善時,當選拔仍然是高考的基本屬性時,怎么可能讓學校、學生、家長忽視升學率呢?
“應試教育”作為教育理念,是為了否定高升學率而假想的批評靶子。其核心是:考試就是教育的一切。這是真的嗎?“應試教育”的提出,一開始業界就認為缺乏足夠的論據支撐,邏輯混亂,是一個偽命題。考試古已有之,現在更普遍。選拔公務員、企業招聘員工、技能培訓、甚至去黨校短期進修等等,均需考試,唯方法有別耳。考試是一種督促措施,是對學習效果的檢驗,也是一種選拔方式,怎么一考試就成“應試教育”了?其實,考試不是一種教育分類,也不是一種教育模式,更不是一種教育內容,而是教育過程中的常規環節。它在學校教育中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一個孩子從小學到高中畢業,沒參加過考試,是不可想象的。
一般說來,應試能力越強的考生,綜合素質越高。要不,國家何以提出“辦好教育事業,提高民族素質”?高升學率與素質教育歷來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切體會到,高升學率是素質教育中耀眼的奇葩,是學校業績展示的重頭戲,是《校志》中閃光的書頁,是同仁引為自豪的經歷,也是各界仰望品評的“風景”。升學率還是中學教育“拼圖”中的重要一塊。雖然不能說僅升學率高就是辦學水平高,但離開了這一塊,辦學水平更難說清。信譽將在“難說清”中趨于式微。提高升學率又是教師重要的職業責任、教師的榮譽,賴此而升,舍此而降。
對于一切從關愛學生出發,在不違背教育規律、規則的情況下追求升學率的學校,政府應給予贊許、鼓勵,讓追求成為名正言順。高升學率學校談及此事,何妨言之侃侃,更不必羞羞答答。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升學率 甘肅軌道學校 蘭州軌道技校 技工學校 技術學校 職業技校 甘肅技校 甘肅技工學校 甘肅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技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術學校 中等職業技校 甘肅中等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蘭州鐵路學校 中鐵二十局 蘭鐵技校 封閉式管理學校 機械學校 高薪就業 定向招生 大專 2015年招生簡章 地鐵 高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