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蒲公英評論上讀了《讀書既要“孤讀”,也要“共讀”》一文,受益頗多,尤其對“共讀”有了許多新認識。尤其是那句“在交流中不斷修正觀點和思維方式,最終學會與人‘優雅地辯論’”,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經常關注網絡輿論的人就會發現,很多網友評論一件事或者某個問題時,很容易因意見不同就罵起來,語言污穢不堪。即使在相對“純潔”的教育論壇或者QQ群,也同樣存在這樣的情況。有不少人總喜歡以“先知先覺”的老資格自居,似乎“世人皆醉,唯他獨醒”,他看問題總是“沒錯的”,不容異議。如果你還“不知趣”地據理力爭,他就會回以“傻×”、“白癡”等臟話。 雖然網絡是虛擬空間,不用“面對面”交流,但作為一個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的人,特別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網上發表評論或聊天時也應該有起碼的禮貌,懂得尊重別人,辯證而理性地看待問題。 哲學家布魯斯·沃勒在《優雅的辯論》一書中給了人們6個建議: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不要隨意貼標簽,拒絕“稻草人謬誤”(即故意曲解、夸大或歪曲對方論點或立場,使其更容易受到攻擊),不搞人身攻擊,警惕折中的解決方案,努力欣賞你反對的觀點中最好的理由。這幾點建議很值得那些一不喜歡就“攻擊”他人的人好好學習。 美國學者諾曼·卡曾斯也說:“文明的最高表達方式并非藝術,而是人們強烈地感受到的、并互相給予對方的高度的溫柔體貼之情。”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即便在網絡空間,也應該“優雅地辯論”,藝術地表達? |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