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15屆中國經濟學年會在華東師范大學開幕。會上發布的一項對上海的調研顯示,僅25.02%的夫妻一致有生育二孩的意愿。有專家表示,更多家長放棄二孩的原因是接受了“養女防老”觀念,建議加大“養女防老”宣傳力度,讓其深入人心。 由以往的“養兒防老”到如今的“養女防老”,有人因此得出結論,認為這反映出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而我以為,“一定比例夫妻放棄二胎是因為‘養女防老’深入人心”,這一結論相當草率。 沒有政策的時候,苦苦抱怨;政策來了,卻放棄生育二胎。表面上看,似乎是家長的生育觀念更新了。但是,這只是可能因素之一。對高齡生產的擔憂,大孩的阻撓,家庭經濟基礎的薄弱,等等,都有可能是影響因素。 尤其值得一說的是,與養女相比,養兒的代價更高。在以往的貧窮年代,人們對物質沒有太多索求。如今不同,小伙子娶媳婦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房子、車、彩禮錢等,樣樣不能少,且大部分是由男方承擔。負擔這么重,那些已有獨生子的家庭就更不愿再生養兒子了。 這種情況下,多少家庭還會“養兒防老”?所以說,選擇“養女防老”未必就是真實本意,而是屈服于眼下的社會現實。 真正的生育觀念變革,是不再指望女兒和兒子來養老,而是依靠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實現“老有所養”。這需要社會保障制度提檔升級,用制度填平各群體之間的養老差距,讓大家老了都能頤養天年,人人都能有一個滿意的養老床位,而不是像前段時間新聞所說的,在北京最火的養老院排隊100年才能有床位。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