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語文教師,我一直重視學生寫字習慣的培養。語文課有兩樣基本作業——普通語文作業和作文。每次收來作業,我先審書寫,將書寫有問題的退回去讓他們重做。這樣堅持抓,一般半個學期后,學生的書寫態度就會發生較大的轉變。我也時時給學生做一些書法指導,倡導學生課外習練毛筆書法。
隨著一屆屆的學生入學又畢業,我發現學生的寫字狀況是“一茬不如一茬”了。越來越多的學生,沒有了基本的筆畫、筆順和間架結構的常識,有的學生寫一個“口”字就是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畫一個圈,寫筆畫復雜一些的字則是從四面亂往一起拼湊。有的學生寫一篇作文,只要你仔細看,幾乎就沒有一個完全工整的字。都已經是初中學生了,你要再從“撇、橫、橫、豎彎鉤——毛,毛主席的毛”教起談何容易。因此,我一如既往地抓學生的書寫,效果卻是越來越差。
后來,學校推行“模式化”教學,課堂教學要用“導學案”,“導學案”要由教師收交、批閱,原來的語文作業便取消了。我過去一直把語文作業當作學生習慣培養的一個重要陣地,作業的第一個題一般就是寫字題。現在的“導學案”卻是事先打印好發給學生的,學生只需“填空”,而且每人每次就發那么一份,因此不管書寫多么不成樣子你都沒法讓他們重做。于是我無奈地感嘆,想抓書寫,卻沒有抓手了。但沒有抓手也不能放手啊,否則學生都不會寫字,還談什么“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呢?我就在每周的語文輔導課中專設了一節寫字課,給學生做些指導,然后就讓學生一筆一劃地練寫字。
與此同時,教師的書寫能力也越來越不容樂觀。在一所學校里,會正確握持毛筆的教師越來越少,能寫一筆拿得出手的硬筆字的教師就更少了,甚至,在課堂上不規范地寫字或者直接寫出錯字的教師屢見不鮮。而在新的技術條件下,教師的“書寫”更多的時候變成了“敲鍵盤”,于是書寫問題就更難引起人們的關注。
兩年前,教育部發出了一個關于加強學校書法教育的通知,被人們稱為“書法進課堂”。當時我曾向我所在的學校申請,開設書法課,我來給學生教書法。但兩年過去,我這個申請仍然沒得到答復。
如今,越來越多的學生乃至教師都寫不好漢字了,而對于真正的書法藝術,連基本的欣賞能力都不具備,更談不上傳承和發揚。我經常想,一個中國人連漢字都寫不好甚至不會寫,傳統文化素養的提高又從何談起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