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國政法大學在第一時間發布的消息不夠清楚翔實。該校書記給鄧亞萍頒發聘書舉動較為高調,但沒有緊跟著說明聘任鄧亞萍的原因和聘任后到學校做什么、教什么學科等情況。一個體育明星被政法大學聘為兼職教授,的確“跨界”太大,無論從其經歷,還是學歷、職業生涯看,似乎都與政法不沾邊,難免引起該校部分教授、學生、校友的質疑。后來,政法大學回應稱聘請鄧亞萍為體育教學部兼職教授,“其主要工作是支持學校高水平乒乓球運動隊的建設發展”。這補上的詳細答復,為時已晚,質疑之聲早已擴散。
其次,聘任鄧亞萍的依據和程序是否符合相關規定?我國對高校聘任兼職教授行為并無具體規定細則,聘任依據主要由各大學甚至大學內部學院自行制定,決策程序一般由學校或院系組成的學術委員會表決決定。該校學生徐恒發表的公開信,要求學校公開聘任鄧亞萍為本校兼職教授的決策程序和兼職教授聘任的制度辦法,并就該制度辦法的制定程序、生效時間等做出說明。對此,政法大學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事后對記者表示,學校有兼職教授聘任的相關管理辦法,大概在2005年專門下過文件,現在官網查不到應該是學校系統更新的問題,但紙質的文件可以找到,并聲稱聘請鄧亞萍符合相關規定。顯然,學校面對質疑準備不足,應對不夠,事前更無預案,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輿情持續發酵。
三是大學引進名人的作用和效果歷來頗受懷疑。今年6月份,六小齡童被聘任為浙江大學兼職教授;在2004年,周星馳被聘為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當時也曾一度引發爭議。另外,金庸、成龍、張鐵林、李湘等不少明星也被聘為兼職教授、客座教授或名譽教授等。如果高校只為追求名人效應,明星們在學校只是掛個名,而不是真來授課或工作,那只能說明學校的功利心過強,反映出高校辦學的急功近利及浮躁心態,有害于學術發展和大學教育水平提升。
鄧亞萍有無資格被聘不是輿論焦點,也不是事件關鍵。問題的根本在于,對于學校的重大決策,廣大師生有知情權,甚至有參與權和決策權,無視廣大師生的這些權利勢必會引發爭議。因信息語焉不詳,決策程序存疑,決策依據不明,而弄得學生發公開信質問,使本校教授為“潔身自好”而決定“逃離”,顯然是政法大學始料未及的,也是其最不愿看到的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