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賽的選拔過程是真正的大浪淘沙,萬中選一。不排除有真正對奧賽感興趣的學生,能夠在孤獨中堅持,能夠通過不斷刷題來應對龐雜的信息。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學階段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在常規學校課程學習尚不能完全拋開的前提下,將有限的時間投入到刷題中,相當于選擇性放棄了其他可能更有意義的學習,這類似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
家長是導致奧賽過分功利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他們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否有潛質,大部分家長在將孩子送去培訓時的確是抱著實際感受一下、試一試的想法;另一方面等他們的投入逐漸加大時,不可避免地會要從奧數中“獲取什么”。為了避免因為被淘汰而失去一條升學捷徑,家長于是“威逼利誘”“苦口婆心”地規勸孩子在枯燥和重復中堅持。家長的功利化也在倒逼學校,當前較少有學校會對學生的學習潛力、學科潛質等進行測定與分析。
去除奧賽的功利化,現如今在國家層面已經進入實操階段。《關于進一步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明確提出,取消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加分項目。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獲得全國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一、二、三等獎的考生,不再具備高考加分資格。當然也不是一棍子打死,還留了開放口,允許“考生的相關學科特長,可作為自主招生試點高校優先給予初審通過的條件”。
逐步去除功利化是給奧賽潑一潑涼水,當奧賽不再跟加分有直接關聯后,奧賽的競爭性目的就會弱化,奧賽的發展會逐漸回歸本源,學生的參與也會變得理性,他們會思考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興趣,是否能一直堅持,是否因參加奧賽喪失了其他學習機會而不后悔?
去除功利化不是一刀切,在某一學科有特長的孩子在現行的高考框架下難以升學時,可以允許他們通過奧賽獲得避開高考、直接進入大學的機會。去除功利化不是去除權利化,要將奧賽與招生的關聯權讓渡給大學,由他們在自主招生中自行判斷和錄取。
奧賽的關鍵不在“賽”,奧賽的魔力也不在“賽”,而是通過奧賽對某一學科進行深度、前沿、高端的研究。奧賽目前“先圈養”后選拔的培養體系,明顯脫離了中學的教育軌道,在去除功利化后,可以考慮與學校多樣化課程銜接,與學校分層教學、走班教學銜接,只有這樣才能讓奧賽走下神壇,走出風口浪尖,引導家長和孩子從“可以從奧賽中得到什么”轉向“能從奧賽中真正學到什么”。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