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報告所公布的一連串翔實數據說明,圍繞“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更為今后五年提高教育質量打下了堅實基礎。
自上而下推進綱要實施,自下而上評估實施成效,這種信息反饋模式,體現了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這次對綱要實施五年的中期評估,不是官方“自拉自唱”,而是由第三方本著“獨立、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給出數據和結論。在綱要實施五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上,面對媒體和公眾發言的,也主要是第三方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在今天的輿論生態下,第三方評估以其學術性和中立的視角,無疑更能獲得公眾和輿論的認可。面對系列發布會公布的數據和結論,過去那種常見的習慣性質疑很少出現,除了引入第三方評估這個原因,更重要的是,評估給出的結論和人們感受到的變化可以基本吻合起來。比如和老百姓關系最為密切的義務教育問題,第三方評估認為,經費投入明顯增加,教育經費支出的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學校標準化建設成效顯著,學校辦學條件大幅改善,越來越多的省份解決了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的問題,教育信息化快速推進,400萬個邊遠農村孩子享受到了優質教育資源等等,這些變化,都能在老百姓的日常感受中得到印證。
五年,我們向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邁出了一大步,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老百姓對好的教育期盼更加熱切,越往后,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任務越重。只有著眼于需求和問題導向,才能釋放出更大的改革動力和智慧,把中國教育推向新的境界。經過五年的努力,時間和任務過半,要實現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還有待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擺在面前的困難和任務仍很多。我國教育觀念還相對落后,內容方法比較陳舊,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仍過重,素質教育推進困難;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教育體制機制不完善,學校辦學活力不足;教育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城鄉、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滯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實。五年前綱要中列舉的中國教育必須面對的諸多現實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綱要實施五年來,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取得了新的跨越,但根本扭轉“我國教育還不完全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格局尚需時日。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要辦好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教育工作者任務光榮而艱巨。這次中期評估,第三方機構的專家學者不斷提示“任重道遠”,表達的正是對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期待和激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了“提高教育質量”的要求,這必將對未來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產生深遠的巨大影響。今后五年,繼續推進綱要的落實,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更加注重加強教育和提高人力資本素質”的要求,應把提高教育質量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
“教育能造文化,則能造人;能造人,則能造國。”這是教育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心中的分量。陶行知簡潔明了的語言,揭示了人類社會進步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常識常理,那就是強國必先強教,尤其是在國家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時代,更是如此,沒有高質量的一流的教育,就沒有一流的國家競爭力。五年,推進綱要落實走過了一程,過去的成績是再啟程的新起點,為了中國教育的未來,我們攻堅克難,向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再聚焦。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