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實施一年來的“全面改薄”工程效果到底如何?《專項督導辦法》將從哪些方面對這項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史上中央財政投資最大的單項工程進行“全面體檢”?
教育現代化的“兜底工程”
在安徽省利辛縣張村鎮中心學校,學生姚光利和其他730個學生住進了新建成不久的宿舍,告別了原來一到晚上就把課桌拼起來,教室變成“大通鋪”的日子。如今,每個宿舍放置4張上下鋪,住宿條件大為改善。然而,變化遠不止這些——班班通建設實現全覆蓋、學生淋浴房得以新建、音體美科學實驗興趣課程開始普及……
最讓張村鎮中心學校校長江威振奮的是,縣教育局還新派了12位優秀教師交流任教。他告訴記者:“現在這里的條件幾乎與縣城的學校不相上下,一些轉學的孩子重新回到了這里。”
按照建設規劃,到2018年年底,張村鎮中心學校將有33個教學班,1500名學生,1000名寄宿生,教學及輔助用房將達9200平方米,并配有衛生室和圖書閱覽室。
包括利辛縣在內的全國77%的縣已經被納入“全面改薄”實施范圍。教育部督導辦副主任田祖蔭介紹,工程總投入將達5227億元,覆蓋學校達21.8萬所,涉及校舍面積達2.2億平方米,購置教育儀器設備約1066億元。
“全面改薄”工程已經成為解決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落后問題、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助力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兜底工程”。
專項督導保障效果落地
“全面改薄”涉及范圍之廣、工程量任務之大、組織任務之繁重前所未有。教育部督導辦主任何秀超表示,切實把“全面改薄”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成為《專項督導辦法》的實施目標。
農村偏遠地區是否保留了必要的教學點,方便孩子就近上學;城鎮化過程中新形成的小區是否同步建設學校,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就學問題;學校選址是否安全,都將作為督導的重要內容。而是否一人一桌椅、一人一床位等國家明確的20項“底線要求”,也是衡量“全面改薄”效果的依據。
此外,包括各地“全面改薄”的進度、投入、經費安排在內的進展成效、質量管理、保障體系和公開公示四方面內容將作為督察重點。其中,《專項督導辦法》中單設“公開公示”一款,反復強調全方位向社會公開公示。
何秀超要求,項目計劃、資金投入、進度安排,做到逐縣逐校公開,接受學生、教師、家長的監督,“確保讓人民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
引入第三方評估
日前,甘肅省教育部門統一購置的2.6萬套教育信息化設備、60萬套課桌椅,以及10萬余張床陸續到位。“全面改薄”項目建設內容已經覆蓋了該省所有義務教育薄弱學校。
在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王嘉毅看來,“監管和使用好項目資金,充分發揮資金效益是‘全面改薄’取得預期成效的關鍵所在”。
在工程推進過程中,該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第三方監測評估機制,日常監督、動態監測相結合,“把進展成效作為督導的核心”。
王嘉毅介紹,該省的第三方團隊由項目管理、基建、教育裝備等方面專家組成,對項目全過程開展監測和績效評估,已經完成對88個縣市區已完工項目、開工在建和完成招標項目全覆蓋實地核查。
甘肅省這種做法在《專項督導辦法》中得到了體現。
除官方督導評估外,《專項督導辦法》規定“引入有資質的第三方參與評估,參與應用多種評估方法和方式,獲得全面準確的有效信息和評估結果”。何秀超表示,這是首次在教育督導部門“督政”工作中引入第三方評估,“將進一步提高督導評估的專業性和客觀性”。
距離專項督導正式實施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何秀超介紹,接下來還將組織專家研究制定《專項督導辦法》實施細則,完善督導評估指標體系,運用大數據技術,實時監測各地項目實施進展。同時,根據督導情況,對項目進展不力、出現嚴重問題的地區進行問責,“以保證督導地方及時整改存在的問題,如期完成年度實施計劃”。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