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史的角度來考察,自學校教育這種正規教育形式產生以后,教育就與生產勞動分了家。學校教育與校外生產勞動處于完全割裂的狀態。從世界范圍來看,許多國家將勞動引入學校課程和教育教學活動,創造了多種勞動教育模式。這些模式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重視勞動教育與經濟、生產、職業的關聯和效果,單獨開設勞動教育課程。比較典型的有俄羅斯在中小學實行的勞動與綜合技術教育,德國中小學實行的勞動技術教育,法國中小學實行的勞動與技術教育;二是不特別注重勞動教育的經濟效果,不單獨開設勞動教育課程,而將勞動教育融入學校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之中。
勞動教育原本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國的教育方針中早就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提法,已得到廣泛認同,成為我國基礎教育通用的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但在教育實踐中,由于功利主義思想長期存在,應試教育弊端得不到有效遏制,學校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與“德智體美”無法同日而語,導致勞動教育形同虛實,勞動課長期陷入可有可無的尷尬局面。
勞動教育得不到重視,有認識不到位的問題,在實踐層面也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勞動教育的價值目標不明確、不清晰,勞動教育內容體系不完整、不統一,勞動教育實施無計劃、無考核等。從實踐來看,勞動教育不能簡單等同于開設一門家政、烹飪、手工、園藝等選修課程,更不能等同于參加簡單的校內勞動,而是要在勞動過程中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進而形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做到知行合一。
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可謂經歷興衰榮辱、起起落落,始終是基礎教育改革繞不過的一個坎。在教育改革與發展過程中,勞動教育曾走出校門,走向“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也曾受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融合的影響。近年來,勞動教育被視為“勞動技術教育”,也有人將勞動教育等同于家務勞動,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生存和生活本領。可見,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始終是勞動教育的核心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各地也要積極探索勞動教育的課程內容和實施模式。從這種角度看,江蘇省將勞動教育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值得肯定。當然,僅僅這樣還不夠,如何真正在一線教學中落實勞動教育,豐富教育內容和形式,讓學生從勞動教育中獲益,避免勞動教育流于形式或為測評而勞動,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