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工”大量出現在珠三角相關制造企業的生產線上,其實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結果,一方面職校生有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要求,國家層面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辦法》對職校生的實踐作了較為具體的規定,表面上于法有據;其次,珠三角的生產制造企業、尤其是電子企業低端的手工操作工一直都供不應求,處于“饑渴”狀態,大量實習職校生正好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缺;最后,作為組織方——職業學校而言,打著幫助學生“實習”的名義掙取高額的“人頭費”,可謂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而最終傷害的是職校生,職校淪為不折不扣的就業市場“蛇頭”,于學生發展、職業教育的未來都可謂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發展職業教育,大力培育塑造“大國工匠”是國家的既定方針。而現實中,重視發展職業教育往往停留在嘴上、紙上、墻上,主要表現在三個維度:其一,未建立起正常的職校生招生體系,一些職業學校招生往往瞄準中學階段的“三差”生,升學無望轉而無奈選擇職校,致使很多職校有名無實,成了社會上一些暴力、粗俗行為的集散地;其二,對職校存在重辦學、重招生,輕管理的傾向。很多職校以生源規模龐大為榮,收取高額的培養費用,而具體的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和職業興趣培育卻十分缺乏,職校畢業生學無所長現象突出。其三,職業教育發展空間瓶頸仍需進一步予以突破。比如說職校生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平衡問題,職校生學歷升遷發展問題及職校生職稱、薪酬評定的癥結問題等等。
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來形容被送到珠三角充當一線勞工的職校生并不過分,明擺著的將一些學習會計、計算機甚至美術、服裝設計的學生安排到了電子廠的生產線上,能實習出什么樣的專業經驗來呢?有的恐怕是對職校的失望和對就業前景的厭倦而已,而令人遺憾的是,相關監管職能部門的無視,令內心處于抗爭的學子也陷于徒勞的境地。
時代需要技術工人,從制造業大國轉型到制造業強國需要“大國工匠”的支撐,新一代技能工人培育決不是靠“包身工”式的勞務輸出所能造就的,將職校生變賣為廉價的操作工是斷送職校自身發展的前景,也是斷送中國制造的明天。保障職校生正常的教育和實習權利,企業、社會,相關監管職能部門,責無旁貸,一個都不能少。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