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受到較大程度的削弱,現狀不容樂觀。從學校來講,勞動與技術課程經常被占用,有的學校把勞動當懲罰手段,忽視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培養。從家庭來講,家務勞動和生產勞動往往被忽視。家長往往只關心孩子的學業成績,孩子只要學習好,什么都不用干。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員,只要具備一定的勞動能力,就應當自覺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是應盡的義務,而不是家里的事“幫著做”。如果是“幫”,就把孩子排除在外,很容易造成家務勞動是父母的事而不是自己的本分的錯覺;如果是“幫”,孩子就會認為做家務是額外的事;如果是“幫”,孩子就難免對家務勞動產生排斥,做點兒家務事就跟父母討價還價將成為理所應當,也成了孩子不承擔家務勞動的托詞。
家庭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的突出特點,是家長以身作則地潛移默化。在勞動教育中,家長不僅是孩子家務勞動的指導者和協助者,更應當是示范者和引導者,是家務勞動氛圍的創造者。家庭是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家長通過利用真實的生活場景,使孩子加深對勞動的感悟,促進他們在勞動中產生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的情感,建立做好事情的自信,引導孩子在切身體驗中成長。
常常聽到家長對孩子說:“你好好學習就行了,家里的事不用你管”,還有學校減負家長增負、不問孩子興趣盲目報班等現象,都反映了一些家庭重智輕德、重知輕能、過分寵愛、過高要求等現象,說明家長需要不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不做‘虎媽’‘狼爸’”就被寫到了《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
《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研究發現,遭遇成長危機的孩子,往往與錯誤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而不少家庭教育失敗的父母是具有高學歷、高職位、高收入的。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家長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學習與指導。決定父母教育好孩子的是較高的教育素質,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
長期以來,家庭教育理論研究一直比較薄弱。《指導意見》在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措施中強調“加強科學研究”,其中最大亮點是提出“重視家庭教育理論研究和家庭教育學科建設,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論體系。”這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我國有關家庭教育工作文件中,就家庭教育領域的基本建設最有力的表述,也是站在更高層面上認識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對家庭教育作用的一個歷史性突破。
有學者認為,近年來基礎教育改革比較多地集中在學校,而忽視了作為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家庭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聯系。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出現了分離現象,彼此之間存在誤解甚至對立和矛盾。多年來最令人糾結的學業壓力問題,背后就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銜接與合作的困境。因此,《指導意見》的頒布將從家庭教育改革以及整個體制機制的改革兩個方面,進一步推動教育的深化改革發展。
現代教育體系應當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其中家庭教育開始得最早、持續的時間最長。墨子講:“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故染不可不慎也。”家庭教育不僅僅是“家事”,更是“國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家庭教育工作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需要社會資源的支持。相信政府主導、學校指導、社會支持的格局,會使家庭教育得到更好的實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