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十三五”規劃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上。它是貫徹落實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同時也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最為關鍵的五年規劃。未來五年,教育能否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和應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挑戰,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規劃的科學與合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重要,所以要求多,難度大,聚焦不易。
事實也如此,從一些規劃編制者的反饋來看,從2014年底開始啟動的“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經過近一年的調研和準備,最終落到紙上時,規劃文本總是讓人感到力不從心。
一個突出的現象是規劃落入文件“套娃”模式。比如下一級教育部門套用上一級的,國家說提高教育質量,他也說提高教育質量,國家說教育現代化,他也說教育現代化。諸如此類的思路當然沒有錯,但問題在于,國家是從宏觀角度提出了方向,到了地方要落實,要解決當地的現實問題,還要發揮地方的首創精神,不能只當國家規劃的“應聲蟲”,把同樣的標題同樣闡釋的文字照搬到自己的規劃中,頂多加點當地的教育統計數字。更有甚者,套用其他年度或者其他地區的規劃,這樣的規劃怎么能夠讓人信服呢。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文風要改,謀事要實。“套娃”式的規劃最致命的問題在于,脫離當地教育民生的現實。換句話說,就是“虛焦”,未來一片模糊。簡而言之,看似宏大的規劃卻沒有“落地感”,而當地民眾看了也沒有感同身受的“獲得感”。規劃不接地氣,不是為了解決當地的教育民生問題,看似“跟跑”國家規劃,其實是“假跑”。在為了教育現代化眾聲合奏中,沒有落地的規劃不過是南郭先生的“竽”,只能擺個樣子。
地方教育部門作為行動者,要腳踏實地。這就意味著,規劃既要看國家的大方向,又要重新聚焦各自的教育現實。因此,一份理想的教育規劃的編制會有這樣那樣的亮點,但這些亮點集中起來,離不開“行動力”一詞。具體地說,規劃要能夠鼓舞我們的信心,激起我們行動的勇氣。它既能聚合我們有限的時間、資源、人力,又指向明確,具有可執行性。
因此,最要緊的是,想在未來五年有所作為,無論是學校還是地區,要認真審視手頭的草案,捫心自問,真的清楚行動方向和目標了嗎?未來五年,行動的著力點在哪里?又是如何用自己的努力實現并充實著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如何把教育的發展和當地民眾的“獲得感”結合在一起的?這應該是當前規劃文本編制與修改的重點所在。教育部門尤其要認真聽取社會各界和有關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提高規劃編制的透明度和社會參與度,努力編制出經得起時間檢驗、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民群眾訴求的規劃,全面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能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