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的這一做法,其實更具象征意義,向師生表明,學校是重視本科教學的——哪怕不出書、不發表論文,只要上課上得好,學校照樣會為其晉升職稱,只可惜,這名上課上得很好的教師,直到退休之后才得到學校“高規格”聘任,這種“圓滿結局”更折射現實的無奈:有多少教師能熬到退休?也許中途就放棄了。
媒體把這名教師不出書、不發論文,“連一篇論文也不肯寫”作為報道的重點,這對高校中流行的“論文情結”,形成強有力的沖擊。但除了宣泄情緒之外,并不能有效解決現實問題。我國高校在評價教師時,當前有嚴重的“論文情結”,盛行“唯論文論”,但破除“論文情結”,不是“反論文”,而是回歸正常的學術評價,重視學術研究的真實價值。過分強調發表論文,與把論文貶到一無是處,都對我國高校的教育、學術發展不利。
在歐美國家,不同定位的大學,對教師的職務聘任要求是不同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會要求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重視學術研究。評價教師學術研究成果的指標,也主要是論文和出書。但他們對論文和出書的評價標準不同,我國強調的是論文是否發表、發表期刊檔次和發表數量,他們強調的是論文本身的學術價值,由專業的同行評價委員會對論文價值進行評價。是否發表、發表在什么期刊,并不是第一位的指標,一個教師如果有一篇論文取得開創性成果,那么學校不會要求他要達到多少論文發表數量。對于出書也是如此,不是要求在任職期間出多少本專著,而重點關注專著的價值。這就引導教師做高質量的學術研究,而不是關注論文發表和圖書出版,并為發表論文、出版圖書而拼湊論文、買版面和書號。
我國當前的學術評價,尤其關注論文發表,這是偏離學術評價的,是用論文發表數量和發表期刊檔次,來充當高校的學術政績,大多數論文是發表而炮制的,并沒有多大價值,甚至可以說是“垃圾論文”,還有的為發表論文,抄襲、造假、花錢買論文,對于這樣為發表而炮制的論文,當然應當不寫,不寫更能反映一個人的學術良心和操守。
但是,這不能否認真正的教育和學術研究對學校辦學、人才培養的價值。教師如果在教學的同時,進行學術研究,把自己研究取得的成果,及時用于教學,這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開闊學生的視野。大學實行導師制的重要價值,就是讓學生和導師有共同的研究經歷,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而對于教育教學,也需要進行研究,以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歐美國家,重視本科教學的文理學院、社區學院并不會對教師的學術研究提出要求,但會對教師創新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有很高的要求。
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反對只關注論文發表的“論文情結”,但不能就此反論文,連基本的學術研究、教學研究也反對。最近,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重點治理學術不端行為,以筆者之見,要優化學術環境,關鍵在于要從以前的發表論文導向,轉變為重視學術創新價值和貢獻的導向,這一導向不轉變,學術環境很難優化,“論文情結”之下的學術會越來越功利,輿論則只有以極端的“反論文”來發泄不滿情緒。這會讓整個社會的學術價值觀念混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