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樹立、全面貫徹新的教育發展理念,首先在于以創新發展激發教育活力,這凸顯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重大論斷對教育事業發展的巨大引領作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呈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態勢,亟須提升勞動者素質,優化勞動力結構,厚植創新驅動根基。人類的發展史,特別是工業革命后的發展史充分證明,自然資源會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等創新要素卻會越用越多。然而,人口結構深度變化,老齡化加快、全面二孩政策這些現實變化,對教育供給、布局和結構提出新的要求。只有用創新發展激發新的教育活力,充分發揮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的作用,才能為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永續不斷的能量。
教育規劃綱要的中期評估結果,得到輿論的充分肯定,但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還在路上,還有很多問題需要以創新發展的理念去面對。無論是教育結構還是培養模式,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式,相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巨大需求,相對于人民群眾對更好的教育的期盼,都還有一定的差距,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也還沒有最終形成。特別是作為一個擁有50多萬所學校、2.6億名學生的龐大教育體系的國家,教育發展還不平衡,結構不盡合理,各級各類教育貫通銜接不夠通暢;教育管理水平、服務意識不盡如人意;學校自主發展、自我約束的能力還不強;科學的教育觀、人才觀還沒有真正樹立。這都需要我們充分發揚創新精神,探索創新路徑,進一步創新教育觀念,進一步創新教育體制機制,進一步創新教育內容方式,使教育在創新發展中回歸人才成長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
“凡是阻礙人才培養的,我們都應當改革。”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教育創新可持續的根本保障,只有改革才能革除制約創新發展的思想觀念和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
中國教育面臨的一些問題,如公共教育資源的配置還不盡合理、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任務艱巨、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還有待優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還有待完善、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的空間還有待拓展等,都需要靠創新管理來驅動。創新是一種文化,但更是一種制度環境,創新的精神和能力,只有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才能生長出來,創新需要必要的管理,但更需要切實的服務。改革,就是要靠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來釋放教育創新發展的活力,來為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管理者少一些計劃思維、少一些直接管理、少一些不當干預,多一些實實在在的服務;教育者多研究不同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核心內容、必須形成的核心素養,千方百計提高教學水平。
教育的先導性,決定了創新發展不可能是一個短期的目標,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創新已是當今世界國家競爭的核心,誰能主導創新,誰就能主導規則,誰就能決定競爭格局,但歸根到底,競爭的還是教育的創新發展能力。創新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涵,沒有創新,就談不上教育現代化。只有以創新發展激發教育活力,才能培養更多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人才,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關鍵支撐作用。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