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我縣教研員在每次下鄉開展教研活動時,都會設計一個與教師交流互動的活動環節,一是對主題活動或平時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互問互答;二是分享各自在相同主題方面的經驗;三是表達對主題活動的評價。交流前培訓方都會發布預告,讓參與培訓的教師在對問題有一定思考的基礎上參與互動。這種變“一人講、眾人聽”的集中講座模式為“交流互動式”專題講座,使教師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能夠幫助受訓者及時把有益的思想內化,使培訓者與受訓者建立起合作伙伴關系,通過溝通解決實際問題。
這種交流互動式活動為參加培訓教師提供了獨立思考、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時空與平臺,可以讓參訓教師敏銳地發現問題、勇敢地正視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使參培教師對專家講座的理念、觀點理解得更透徹、更深入。交流過程中,正反兩方圍繞主題講座,結合具體課例,各抒己見,展開針鋒相對的辯論。這樣的交流讓受訓教師清楚地意識到:我們不僅僅要傾聽,還要思考;我們不僅僅要思考,還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交流互動過程中,正反雙方堅持“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原則,在闡明本方立場、反駁對方觀點的同時,能忘其所屬,追求真理,從不同角度張揚優點、指出缺點,該肯定的肯定,該否定的否定,發現問題,提出有效解決策略,尋找、探討教學的真諦,真正達到“以辯促研”的目的。
教研員不是領導,不是上級,應該成為教師的摯友,為教師提供教學指導和研究幫助。所以,要成為受一線教師歡迎的好教研員,就要送教上門,避免眼高手低;要成為身邊看得見的研究員,引導教師走科研之路;要成為傳播教改動態的信息員;要成為教師發展的服務員;要成為教師校際交流的聯絡員;要成為教師校本研究的輔導員;要成為傾聽教師心聲的錄音員;要成為學校教科研規劃的設計員;要成為教師專業展示和表演的編導員;要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見證員。
總之,教研員要在教研活動中用互動參與、現場交流研討、案例教學、示范引領等生動活潑的形式,改變傳統培訓講一講、聽一聽、記一記的做法,提升受訓教師的主體性和參與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