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時評文章是速朽的,它針對某個特定時間發生的一件事進行評論。這些事件大多只是個例,甚至是突發事件、偶然事件。時評要做的就是找尋這些事件發生的潛在原因,看是怎樣的力量將此事件推至社會的前臺。從偶然事件中,尋找其必定發生的根源;從突發事件中,探求其可能存在的因果。這個過程需要抽絲剝繭,深入剖析,以激濁揚清、防患未然。
時評文章不是黃鐘大呂,卻如一把把小鑷子,把嵌入社會良性機體的雜質一個個剝離;又如一個小扳手,把教育這個龐大機體上松動的螺絲釘擰緊;或者如一根針,刺破表皮,找出被現實的蕪雜扎進的刺,哪怕疼,也要忍著,挑出那根刺,以免積弊久深、病入腠理。不諱疾忌醫是教育本身應該具有的胸襟。只要病癥未除,好的評論文章無論何時讀起,都會振聾發聵。而一旦這刺拔除,這癥消失,那么,時評文章便可含笑作古,在汪洋般的信息中轉瞬不見。因此,每一篇針砭時弊的文章,自產生之時起,便希望其完成使命,被人遺忘。
教育評論是對教育事業發展線條上每一曲折處的精心矯正與調整。這里有警示,有鞭策,有勸與勉,有鼓與呼。評論者可能無法插手教育事件的具體工作,更無法直接影響教育法規的制定,卻可以憑借對教育理念的把握,對教育現象的理解,對教育問題的揭露,問診整個教育機體。從其臨床表現,探究其病理病灶,思考病由何起,癥如何除,“標”與“本”怎樣做到兼治。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說,“一個人生命中的最大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時,發現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到不朽的事業中去尋找庇護,正是我們至高的人生覺悟。思想不朽,教育不朽。如果能夠成就不朽,那么教育評論之速朽也是得其所哉。(作者胡愛萍,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文章第39次入選“銳評”欄目。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注來源,違者必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