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校對若羌縣教育的成功援建,僅僅是這些年來構建南疆兵地一體化基礎教育發展網絡探索的一個縮影。
基礎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發展承擔社會責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擔負著“屯墾戍邊”的歷史使命,我校作為其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南疆地區首屈一指的優質學校。長期以來,我校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圍繞自身實踐將教育的社會責任具體化和系統化,并在課程體系、文化建設、師資隊伍等各方面實施了相應的改革與整合,在做好內涵式發展的基礎上,追求外延式拓展,依靠自身優勢,主動幫扶和帶動更多學校共同擔當起推動社會發展的重任。
到目前為止,我校已經與南疆50余所中小學校簽訂了援建協議,從學校當地、第二師內部、南疆兵團范圍、南疆兵地跨區域這四個層次,建立起了穩固的網絡架構,并且開始輻射全疆。這一發展網絡不同于“集團化”“捆綁式”“聯盟校”等常見的聯合辦學模式,而是一種有著更高追求、在平等開放互惠基礎上進行的責任主體之間的幫扶與協作,其容量和潛力巨大。
在構建這一網絡的過程中,我校進一步發現,新疆(尤其是南疆少數民族聚居區)基礎教育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遠遠超出預期。為了更好地開展幫扶行動,我校以全面調研工作為前提,精準幫扶,科學援建。2015年年初,我校對和田十四師皮山農場實施的為期六年的援建就是這樣一項工作。到目前為止,該項工作不僅取得了豐富的調研成果,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師生和家長思想觀念的轉變,雙語教學的風氣為之一新,南疆多個縣市紛紛派人前往該地考察學習。我校以皮山農場為基地進行二次、三次輻射的規劃和布局也已悄然展開。
可喜的是,我校這項工作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理解和幫助。其中來自江蘇教育行政干部培訓中心的支持尤其重要。借助教育部首期名校長領航班的基地平臺,江蘇教育行政干部培訓中心的領導和專家不僅對我校的探索給予了高度關注,還在思想和理論方面提供了及時指導。2015年暑期,該中心副主任嚴華銀教授率多位專家來到華山中學,并深入南疆一線,走訪多所幫扶學校和學生家庭,不遺余力地接力幫扶,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